古典诗词理论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包括哪些范畴?( 六 )


1、 开总结会: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表扬先进,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交流心得 。
2、 结集出版,班内宣传:二次修改后,要求学生抄正在指定的纸张上,学生干部负责装订成册 。
3、 评比奖励:设三个奖励等级,人人有份,目的重在鼓励学生 。
4、 优秀作品挂上班级网页,方便学生查找 。
5、 生品读作品:课前5分钟由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谭健文老师主张学生多朗读高考优秀作文以提高学生作文素养,同样地,让学生朗读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素养 。诗歌鉴赏复习周期不长,如果让学习诗歌成为习惯,让学生耳濡目染,一来可以营造诗歌学习氛围,二来对学生也是很好的肯定和鼓励 。
四、活动总结
一如活动初衷,学生兴趣浓厚,不到两周已经有学生交成果了 。大部分学生所举例子远超最低要求的5首 。高三后期复习的诗歌大部分都在学生的研究成果中出现过,而此时学生早已胸有成竹了 。另外,学生不再惧怕诗歌鉴赏,做题真正是“有话可说”了 。
请解释:古代诗歌的“性灵说”要目:清袁枚论诗时提倡“性灵说”,意即自由抒写,不拘格套,要求真实反应性情,主张个性解放 。这与公安派的主张相似 。还主张反道学、反传统、反复古,反对雷同因袭,强调诗歌的独创性体现个性 。因此其诗歌创作大都直抒胸臆,语言通俗,与白居易有些接近,具有洒脱、通俗的特色 。
细述: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袁宏道曾说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陶孝若枕中呓引》),“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序小修诗》) 。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 。他说:“诗者,人之性情也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 。又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随园诗话》) 。“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随园尺牍·答何水部》) 。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诗之本"《答施兰□论诗书》) 。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 。《《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说“岁月飘忽,性灵不居”,亦是指人的心灵 。《原道》篇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就是说文章乃是人的心灵的外在物质表现 。其后钟嵘在《诗品》中突出诗歌“吟咏情性”的特点,强调“直寻”,抒写诗人“即目”、“所见”,使之具有“自然英旨”之“真美”,以及赞扬阮籍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等,和后来性灵说的主张是接近的 。所以袁枚说:“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仿元遗山论诗》)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中所说“标举兴会,发引性灵”,亦是此意 。唐代皎然、司空图一派的诗歌理论,也很重视诗歌表现感情的特点 。皎然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 。”又说:“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 。”(《诗式》)李商隐也曾说:“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 。”(《献相国京兆公启》)这些都被袁枚所汲取 。他在《续诗品》中所说“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即由此而来 。而《续诗品》的写作,也是出于他“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祗标妙境,未写苦心”的缘故 。宋代杨万里反对江西诗派模拟剽袭、“掉书袋”的恶习,主张“风趣专写性灵”,也对性灵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袁枚对杨万里也是相当推崇的 。
性灵说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作为明清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诗歌主张,它主要是当时具体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文艺思想斗争的产物 。因此它和历史上这些有关论述,又有很大不同 。明清时期诗歌理论批评中的性灵说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封建专制制度走向崩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学术思想界展开了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和斗争 。李贽在著名的《童心说》一文中指出,儒家理学的最大特点是“假”,而他提倡的是“真”,以真人真言真事真文反对假人假言假事假文,他主张文学要写“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认为凡天下之至文,莫不是“童心”的体现 。文学要写“童心”,实质就是要表现“真情”,反对描写受儒家礼义束缚的“伪情” 。这就为性灵说的提出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李贽最相知的焦□,在他的童心说的影响下,曾明确指出:“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 。”(《雅娱阁集序》)主张诗歌创作应当“沛然自胸中流出”(《笔乘》),“发乎自然”,“自道所欲言”(《竹浪斋诗集序》,如果“感不至”、“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雅娱阁集序》) 。对李贽十分崇敬的戏剧家汤显祖,在文学思想上和李贽也是一致的 。汤显祖突出地强调“情”,反对“理”,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其矛头直指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汤显祖所说的“情”,实际上也就是“性灵”,如他在《新元长嘘云轩文字序》中就称赞文章“独有灵性者,自为龙耳” 。作为李贽和焦□弟子的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所提倡的性灵说正是由此而来的 。袁枚强调性灵,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人的反理学传统,他在《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中,反对以温柔敦厚论诗,认为“温柔敦厚,诗教也”是“孔子之言,戴经不足据也” 。在《再答李少鹤书》一文中,他又明确地说:“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 。”他认为写诗而讲温柔敦厚,必然要妨害真实性灵的表达 。从主张性灵出发,他还大胆地肯定了男女之间的爱情诗,一反道学家的“淫奔”之说,认为“阴阳夫妇,艳诗之祖也”(《再与沈大宗伯书》) 。这对封建礼教、特别是程朱理学具有明显的叛逆意义 。性灵说要求诗歌能自由地表现诗人的个性,真实地体现自己的欲望感情 。这是受明代中叶以后,由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而产生的初期的个性解放要求影响的结果,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