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二 )


“虚”与“实” , 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 , 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 , 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 , 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 , 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 , 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 , 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 ,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
二、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 。
例:《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宋代:仲殊
十里青山远 , 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 , 在天涯 。
白露收残月 , 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 , 那人家?
释义:
潮水涨平了沙路 , 远处的青山连绵不断 , 偶尔听到几声鸟鸣 , 好像是在哀怨时光流逝 。又是凄凉冷漠的秋天了 , 我远在海角天涯 。残月西堕 。白露湿衣 , 拂晓的凉风慢慢地吹散朝霞 。走到那似曾相识绿杨堤畔 , 我询问起塘中盛开的荷花:“你可记得 , 那年我路边沽酒 , 敲开的是哪门哪家?”
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 , “潮平路带沙”是近景;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 , “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 。
白描 ,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 , 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 , 赋形写意 , 不事烘托 , 不施色彩 。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 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 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 ,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 明快简洁的语言 , 朴素平易的文字 , 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 , 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
例《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 人迹板桥霜 。
槲叶落山路 ,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 凫雁满回塘 。
释义:
黎明起床 , 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 , 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 , 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 , 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 , 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 , 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 , 一群群鸭鹅 , 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
第二联两句诗 , 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 , 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 , 残目未落之时 , 冒着寒霜上路 , 可见早行辛苦 。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 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 , 特别注意动态描写 , 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 , 诗人往往独出心裁 , “每着一字” , 而使“境界全出” 。
例如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释义: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 , 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的“推”“敲”选用 , 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释义: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 。
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 , 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 ,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 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 , 以动衬静的方式 ,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 ,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 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
古诗词中的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