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诗词行书册页 高字连笔字行书怎么写(16)


4.在钤名章时 , 落款为名 , 印一般为字;落款为字 , 印不般为姓名 。款有姓 , 则印用名印;款无姓 , 或用道号、别号者 , 则应视其情况采用姓名印或姓名分印 , 这样才会使欣赏者明了书者为谁 。
5.印文宜现范 , 一般以大、小篆为主 , 间用古隶 。不能用工作生活中用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
(文字过多 , 详细内容未能一一列出 , 有机会咱再互相学习 , 共同进步!)
能够精通诗词书画的现代艺术名家有哪些?启功
古代书法家有谁从东汉时书法开始产生 , ——指的是刻意提高汉字欣赏水平 , 之前都只是完全实用的工具 。
从蔡邕、钟繇、到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 , 到唐朝的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以楷书为佳 , 但各体皆能 。到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 , 由宋入元的赵孟頫独领风骚数百年 。明朝的馆阁体的董其昌也是深深影响了后世 。唐伯虎、文征明也只是小弟级别的 。清朝的王铎、刘镛一个没有一笔是古人的 , 一个没有一笔是自己的 。搞怪的郑板桥 。
包世臣、康有为书法不怎么样 , 但他们却兴起了碑学与帖学之争 。
晚清的书法就已经很差了 , 现代的就更差了 。
据书法家田蕴章讲:现代的启功先生的字很牛逼 , 但是在民国时候也就是一般的水平 。当然毛主席也不能不提 , 但是也就是那样 。毕竟他不是专业的 , 但是由于他的影响力 , 书法也很出名 。
我是一个外行 , 但是我相信我比内行讲的容易懂些 , 他们一讲就深了 , 都没很牛逼的但是不出名的 。我讲的都是出名的但是不一定是最牛逼的 。你要了解还自己慢慢在网上收集 , 去书店逛逛吧 , 书法不是一年两年搞得定的 。
乾隆钤印的钤用规律书画上钤印最早见于唐代法书上 , 绘画作品尚未见;宋代书画用印也很少 。元末、明初才渐渐多起来 , 明中期以后几乎没有不用印的书画了 。绘画有落款的大都钤在款题下 , 亦有用“起首”印的 , 手卷另在图前后加钤印章 , 挂轴、册页则在左右下角加钤“押角”印 , 无款的手卷钤在图前、图末、挂轴和册页钤在左右下角 , 也有钤在上方空隙处的 。书画长卷连接二纸以上钤印 , 为骑缝印 。乾隆帝玺印有些书画上钤用多至一二十方 , 钤用方法是有规律的 。
乾隆对晋唐两宋绘画比较喜欢 , 用印较多 , 空白地基本钤满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舂图卷》 , 开卷有:“太上皇帝之宝”“石渠宝笈”“宁寿宫续人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 中间有:“乾隆御览之宝” , 结尾处有:“古希天子”“寿”“八徵耄念之宝”等印文 。
燕肃《春山图卷》开卷有:“乾隆御览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御赏之宝”“石渠宝笈” , 中间有:“养心殿精鉴玺”“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 结尾处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等 。
北宋王洗《行书自书诗词卷》有乾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三方大印竖排排列 , 还有“乾隆鉴赏”“乾隆宸翰”“淳化轩”“信天主人”“古稀天子”“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宝笈重编”等印玺 。
董其昌《临柳公杈兰亭诗卷》开卷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 。题跋后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长方印)“古希天子”“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 , 后有:“乾隆鉴赏”“重华宫鉴藏宝”“青”“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八征耄念之宝”“研露”“即事多所欣”等印玺 。
乾隆皇帝不仅鉴赏名人字画时钤盖玺印 , 还亲自绘画和在书画上题字作诗 , 抒发自己的感情 , 表达文人情趣 。故宫现藏书画中很多都钤有乾隆帝的印玺 , 乾隆皇帝的《盘山图》很有代表性 。其上有乾隆帝34处题跋 , 诗后均有乾隆钤印 。它翔实地记录了乾隆帝印玺的钤用情况:乾隆十年(1745年) , 乾隆帝在《盘山及行宫总述》后用:“乾隆宸翰”“机暇临池”“奉三无私”印;乾隆十二年 , 乾隆帝在《花朝游盘山》后用“乾”“隆”印;同年存《少林寺》后用“惟精惟一”“乾隆旋翰”;存《静寄山庄》后用“泰卦”“古香”印;在《东竺庵》后用“德充符”“会心不远”印;在《云罩寺》后用“机暇怡情”“得佳趣”印;在《万松寺》后用“宸翰”印;在《江山一览阁》后用“絮矩”印;在《天成寺》后用“澄观”“朗润”印;在《盘谷*后用“乾隆宸翰”印;存《盘山夜雨》后“涵虚朗鉴”印;在《古中盘》后用“思无邪”印;在《千相寺》后用“古香”印;乾隆十五年 , 在《天成寺》后用“妙意写清快”印;乾隆十七年 , 在《西甘涧》后用“聊以观生意”“取意在广求”印;在《古中盘》后用“中心止水静”印;存《云罩寺定光塔》后用“静中观造化”印;乾隆二十年 , 在《双峰寺》后用“古香”“泰卦”印;乾隆二十五年 , 在《泛写盘山》后用“朗润”印;乾隆二十八年 , 在《泛写盘山》后用“机暇怡情”“得佳趣”印;乾隆二十九年 , 在《盘晓景山》后用“比德”印;乾隆三十一年 , 在《盘谷夜月》后用“比德”印;乾隆三十四年 , 在《读画楼》后用“比德”“朗润”印;乾隆三十五年 , 在《静夜》后用“会心不远”“德充符”印;存《得楷轩》后用“朗润”印;乾隆二十二年 , 存《夜阴》后用“比德”朗润”印;乾隆三十九年 , 在《老杏》后用“比德”“朗润”印;乾隆四十年 , 在《晓霁》后用“会心不远”“德充符”印;乾隆四十七年 , 在《膳榆》后用“古稀天子”“犹日孜孜”印;乾隆五十年 , 在《梅杏》后用“比德”印;乾隆五十年 , 在《读画楼》后用“会心不远”“德充符”印;乾隆五十四年 , 在《受宜届》后用印;“古稀天子”“犹日孜孜”印;乾隆五十六年 , 在《杏花》后用“八征耄念”“自强不息”印;乾隆五十八年 , 在《庭松》后用“八征耄念”印 。这些题跋和印迹记录了乾隆皇帝从35岁到83岁近50年的历程 。在乾隆十二年 , 这一年乾降皇帝12次作诗题跋 , 乾隆十七年3次作诗题跋 , 乾隆三十五年2次作诗或题跋 , 题跋后均钤不同的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