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诗词行书册页 高字连笔字行书怎么写( 三 )


中锋 。在书法创作中 , 虽说用笔没有定法 , 但 , 以中锋为主、其它用笔为辅的用笔方法已得到书法家的普遍应用 。何谓中锋用笔?即是藏笔锋于点画之间 。简而言之 , 就是毛笔在纸面上的行进中 , 锋尖始终处于墨线的中间或墨线之内 , 这种用笔的特点是 , 通过笔锋的按压 , 从笔锋的根部起 , 墨汁可以酣畅淋漓地由笔毫的两侧流淌、直达锋杪 , 而所形成的线条两边墨的份量较大 , 其份量也相对平衡 , 线条中部墨的份量较小 , 相对线条两边份量较轻 。这种线条的墨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两边色深 , 中间色浅 , 类似于素描物体中的明暗两面 , 可以增强线条的立体感 。在篆、隶、楷书中 , 最讲究中锋用笔 。中锋用笔 , 是千百年来书法家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因为中锋用笔 , 行笔的自由度较大 , 最利于行笔方向的随意变化 , 又能体现出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 。
侧锋 。多用于行书、草书之中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气势 。察其用笔 , 笔杆向一侧倾斜 , 其锋尖倒向墨线一侧或墨线之外 。它所形成线条的墨象是:一侧重 , 一侧轻;一边实 , 一边虚 , 反差较大 , 对比强烈 。在书法创作中 , 侧锋不宜多用、滥用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向来崇尚朴实平和之美 , 在书法艺术中也倡导树立这种审美观念 , 所以 , 我们还是从用笔做起 , 把字的每一个点画写得实在些、平和些为好 , 不要使人产生一种华而不实、剑拔弩张的感觉 。
提按 。提 , 即是把毛笔稍微提起;按 , 就是把毛笔稍微按下 。提与按的辐度在毫厘之间 , 亦在一种意念之间 。笔锋提起一毫 , 线条就会明显地细一些;笔锋下按一毫 , 线条就会明显变粗 。提按用笔在大字行、草书中应用的最为广泛 , 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最为强烈;而在小字径书法创作中 , 亦用提按之法 , 但其行为主要靠意念和感觉的支配来实现 。没有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的书家是不能得心应手地应用此法的 。
绞转 。这种笔法多用于字的转折处和线条的内部运动中 。一则是为了在行笔中调整好笔锋 , 达到笔笔中锋或中、侧锋交替互用 , 并使行笔顺畅;另一则是为了增强线条的动感 , 增添线条的内涵 。绞转之法较难掌握 , 因为这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事 , 主要是凭书家在书写过程中感情的诱导而发生 。所以 , 绞转之法运用得自然、得当者 , 最能抒发书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境 , 也最能体现出书家的基本功力和审美意识 。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用笔方法之外 , 还有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立锋、卧锋等等诸多用笔方法 , 这些各有所长 , 各有所短 , 也值得书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去玩味 。
3、选笔与执笔 。毛笔有大有小 , 有长锋、中锋、短锋 , 又有软毫 , 硬毫、兼毫 , 各有用场 , 任君选择 。在写字前必须选定适当的毛笔 。选定毛笔的一般原则是:写大字用大笔 , 写小字用小笔;写行草书宜用软毫、长锋;写楷书、篆书、隶书多用中锋、短锋和硬毫、兼毫 。我们绝不可用大笔写小字或用小笔写大字 。用大笔写小字 , 势必会造成用笔不精到 , 其作品给人有一种粗制烂造之感;用小笔写大字 , 由于用笔提按空间有限、摄墨不足 , 其作品点画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 , 墨的份量较轻 , 甚至笔毫中的墨就根本不够用 , 只能用枯笔渴墨干擦 , 其作品肯定会使人感到有些轻浮单薄或蓬头垢面 。选用什么样的毛笔 , 有些书家也有自己的习惯 , 如: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爱用中锋秃笔 , 当代书家陈少默先生喜用鸡毫 , 茹桂先生多用长锋等 , 他们都能娴熟地驾驭手中的毛笔 , 写出各具特色、无限精彩的书法作品来 ,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在选笔上的得当 。在这里 , 我再说个题外话:我们从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中 , 偶尔也会发现其择笔不当的作品 , 对之 , 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和评论 。比如:于右任先生书写大幅面对联 , 从书写正文和落款字型偏大或用笔粗糙 。我想 , 这或许是因为当时条件所致 , 或其书写时激情勃发 , 一气呵成 , 来不急换笔 。像这些书法大家 , 随时随地都会遇到一些求书索题者 , 索书者并不了解书家的用笔习惯 , 事先准备停当了笔墨纸砚(也许是精笔良纸) , 而书家又不好推却 , 只能勉为其难地为其作书 , 从而形成择笔欠当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