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诗词行书册页 高字连笔字行书怎么写( 四 )


再说执笔问题 。古人云“执笔无定法” , 这是一个大概念 , 事实上这也就是样 。无论是在历代书家中 , 还是在现代书家中 , 他们执笔方法有多种多样 。其中有五指执笔法 , 有三指执笔法 , 还有满把握笔法;有的执笔低 , 有的执笔高 , 有的执于笔管的中部 。总之 , 他们都能将笔使得渴得心应手 , 能写出精美的书法作品来 。但是 , 执笔还是有原则可循的 。概而言之 , 执笔宜紧 , 运腕宜活;指实掌虚 , 五指齐力 。修炼到较高境界的书家 , 其实已经忽略了手中所执的笔 , 而是自觉不觉地当笔为自己手臂的延伸 , 在意念中是用我手写我心 , 达到了心手双畅、天人合一的美妙幻境 。
4、用墨与用纸 。如果说 , 用笔是书法中的“骨法”的话 , 那么 , 用墨就是书法中的“肌肤” , 两者统一在一气的运化之中 。在我国书法史上 , 用墨的变革有三个里程碑:一是颜真卿将孙过庭所谓的“带燥方润 , 将浓遂枯”在书法创作中达到了极致;二是黄庭坚在大草中通过用水的方法来体现墨的韵味;三是董其昌和王铎一方面继承了黄庭坚用水来丰富墨的层次感 , 另一方面开始以水墨混用和有意无意地使用宿墨 , 使字的点画在水墨渗化的边缘出现了深黑色的“口子” 。水墨的混用对后世书法创作影响巨大 , 至今仍教书家们沉醉其中 , 揣摸不透 。许多初学书法的朋友在用墨上不太注意 , 他们简单地认为 , 书法不就是用毛笔醮上黑色的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写字嘛!这种认识可以说是对的 , 但并不准确到位 。近代书家林散之归纳“墨分七色” , 即:破墨(浓墨点水)、宿墨、积墨、焦墨、淡墨、浓墨、渴墨 。其实墨色不仅仅此七色 , 应该说有许多种 。这些以黑色为基调的墨色是用什么方法来调节的?各种墨色的变化和运用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 , 我仅举其一例作以简单说明 。
就以破墨为例 。所谓破墨是以水来破的 , 分水破墨、墨破水和墨中掺水调和三种方法 。水破墨是用毛笔先蘸上浓墨 , 然后再蘸上适量的清水 , 趁着墨与水在笔毫上相互渗化交融之际 , 及时下笔为书 , 继而水与墨在宣纸上继续渗化和交融 , 最终所形成的墨象是由淡而浓 , 字的点画中间色深 , 而周围有一圈稍淡的渗化均匀的水墨晕痕 。其中色深者似骨 , 其外色浅者若肉 , 又好象人们常说的“棉里裹铁”的那种感觉 , 颇具立体感 。先蘸水后蘸墨 , 这叫墨破水 , 在宣纸上所成的墨象也有一种立体感 , 与前者不同的是由浓及淡 , 线条的中间色淡 , 而其外部色深 , 打破了线条的平面感 , 给人一种浑圆的视觉感受 。在墨中适当地调和些水 , 其墨不再是死墨 , 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层次更加丰富多变 , 有一股生气 , 像人的血液在血管中流淌、在整个身体中默默地运动一样 。除了焦墨以外 , 其它各种墨色都是靠水来调节其色的深浅 。
一般来说 , 作行草书宜用浓墨淡墨;作篆、隶或写小字适合用焦墨;作大字榜书常用宿墨或浓墨 。这些用墨方法需要在长期的书法创作实践中去探索 , 去体验 。
在书法的用墨上 , 古今书家有不同的法则和习惯 。北宋时浓墨实用;南宋时浓墨合用;元代人墨薄于宋 , 在浓淡之间;到了明代 , 董其昌开淡墨一派 , 人们称之为“淡墨昙花”;到了清代 , 又出现了“浓墨宰相”?刘镛 , 用浓墨、焦墨作书 。现代著名书家钟明善 , 在写大字时 , 先用清水湿笔 , 再醮浓墨;在写小字时 , 而是先将墨与水调和均匀后再作书 , 这也可见其用墨之活 。
古代人写字前是磨墨的 , 磨墨 , 是很有趣味的 , 也可以说是一种享乐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 , 洒在宁静的书案上 , 均匀地磨墨声沙沙作响 , 砚池中墨花轻翻 , 浮起细微的泡沫 , 温暖的书斋中飘着松麝的芳香 。难怪唐代诗人李贺在其《青花紫砚歌》中写道:“纱帷昼暖墨花春 , 轻沤漂沫松麝薰”;宋代苏东坡诗云:“小窗虚幌相妩媚 , 令君晓梦生春红”;元代赵孟?又有“古墨轻磨满几香 , 砚池新浴灿生光” 。这些美妙的诗句都写出了磨墨的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