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应用题 古诗应用题(19)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
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十四)《鱼我所欲也》 《孟子》
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
5、联系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 。(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
■(十五)《曹刿论战》《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