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教学反思写法怎么样?

沭水 刘晓芳
《养花》是老舍写的关于自己的养花实践和切身体会的一篇散文,全文没有一个华丽辞藻,也找不到所谓的妙语佳句,但读来亲切质朴,于朴素中显现真情 。完全的口语化是老舍语言的风格,这种口语化是那种觉察不到的经过高度艺术凝练的口语 。然而,文字的通俗易懂和口语化并不一定能调起学生的兴趣 。寻找文本、作者和学生感情的链接点,引导学生从这些亲切自然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养花的乐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当然,我也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本节课我先引导学生整体上感知文本,直奔乐趣,找出了文章的总起句和总括句,然后和学生一起研读了第四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悟情,然后让学生仿照第四段的学习方法按组分段学习交流,2、3、5、6段 。最后再总结归纳这样的顺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并获得人生感悟 。
学生与文本对话既要读懂语言文字写什么,又要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丰富的生活感受 。于是采用什么方式让学生领悟与表达就很重要 。在汇报交流中,学生感受和领悟养花的“劳动之乐”是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品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评、悟的过程中关注语言文字,从而领悟作者养花中的劳动之乐 。而体会养花的“成果分享之乐”则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朋友受老舍先生之邀,秉烛夜游,欣赏昙花是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想象说话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动用已有经验与文本对话,阐述阅读感受的过程 。至于对养花中伤心事的体会,主要采用思辩的方式,促动学生深入思考:伤心事也能称得上乐趣吗?这样的思辩,既是与作者的交流与碰撞,更是学生与自我与内心的对话 。
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倘若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在课的最后推荐阅读老舍的《劳动最有滋味》和《劳动的开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
课是按照原定预想顺利上下来了,但细细反思,有很多遗憾 。
首先,这篇文章散文的体裁结构、口语化的语言形式、平淡中显真情的叙述风格很难吊起学生的胃口,因此学生的热情并不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深入研读教材,努力寻找文本、作者和学生感情的链接点,还要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多做文章 。
其次,在课上,虽然极力落实“生本”的理念,但却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品读研读时,大多学生提出想读4和3自然段,应该及时调整教案,这节课只学3、4自然段,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读充分,悟透彻 。可是,我却不顾学情,仍按照原定教案,拽着学生按组分段阅读 。致使读后面的段落没有由于时间不够,学生没有充分悟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