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怎么写?( 七 )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 , 机智 , 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 , 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主人公的比较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 , 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 , 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这时 , 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 , 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 , 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 。

《司马光》教学反思怎么写?


本课讲述了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故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 , 启发学生遇事不慌 , 沉着勇敢 , 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 , 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并通过朗读课文 , 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过人的品质 。所以 , 这节课中 , 我将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 而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 。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 , 课文内容相对来说 , 也较为简单 , 学生通过朗读都能将内容说出来 , 因此 , 在课的一开始 , 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 。但是突破课文的难点 , 也并非容易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特点 , 我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 , 比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 , 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 , 怎么会掉进大水缸呢?”请你们读读课文 , 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 学生就从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 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答案 , 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下水缸的 , 也有的学生就对前面的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了延伸 , 他们说:“是呀 , 所以我们要听老师的话 , 玩耍时要时时小心 , 要注意安全 。”厉害!想不到学生会这样回答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 。之后 , 我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提问 , 并且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演 , 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 同学们都表演得活灵活现 , 他们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 而且读起课文来也是有声有色 。我想 , 这样的教学 , 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了课文 , 而且也掌握了课文 , 突破了难点 , 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 从而使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司马光 ,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