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如何写?( 三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如何写?】(6)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请简述理由 。
明确: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之中,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要放开手让学生说,他们可能说得不好,教师可联系时代背景,适当点拨,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欣赏的甜头 。分析时要紧紧咬住“悲愤”“激怒”“温柔”等词语加以分析 。“河流”“风”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行 。(7)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 。鸟儿歌唱的这四句诗中,你认为哪些该重读呢?为什么?明确: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但对诗句的处理又可以不乏个性色彩 。这个问题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对话,并要及时追问“为什么”,从而进一步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这四句中,“暴风雨”“土地”“永远”“悲愤”“河流”“无止息”“激怒”“无比温柔”等词语应该重读 。(四)布置作业
这首诗的其他几句,重音该如何把握呢?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这首诗的其他几句,重音该如何把握呢?明确:这是对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拓展,只有充分地理解了蕴涵在诗句中的情感,学生才能比较到位地把握 。其实,把握重音实质上就是品味情感 。老师应该参与学生的讨论、诵读,提倡平等、质疑、互补的对话理念 。老师可抛砖引玉,作如下示例: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嘶哑”“歌唱”等词可以重读,它们能突出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也是“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即使诗人化为鸟儿,也不会改变对祖国执著的爱,哪怕喉咙“嘶哑”,也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中“死”“羽毛”“土地”等词可重读,诗歌化“羽毛腐烂”这种被动的结局为主动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感情逐步深化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中“为什么”“泪水”“爱得深沉”等词语可重读,诗人在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开始转换角度,由比而赋,由细致生动的描绘转变为质朴遒劲的直抒胸臆,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 。重读上述词语,能渲染出国难当头、山河沦亡时诗人歌唱“土地”的悲愤之情 。(二)继续欣赏品味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