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阮籍的诗词 描写阮籍的诗词( 二 )


嵇康的行为在外人看来,真的是有点怪诞的,也是不能想象的,据晋书列传第十九中记载“(康)性绝巧而好锻 。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击水围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了解他的人对他的这种性情也就接受了,但是对于不了解他的人会是怎么看待他呢?其实嵇康还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按照嵇康他自己的说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就因为山涛推荐他出来做官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其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人去干涉他追求自然,即使是自己认为最亲密的朋友 。从其一生来看嵇康也算得上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他说过“君子之行贤,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 。所有的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
正因为崇尚自然本性,所以他不愿意为世俗忧扰,而只愿意平平静静“无馨无臭 。采薇山阿 。散发岩岫 。永啸长吟 。颐性养寿 。”也正是因为这样嵇康不愿意出来做官 。嵇康不愿意出来做官是他本性的一面,其实嵇康”性慎言行”,但是他还是按照他自己的性情去行事的,只是他不愿意接触当时的统治者罢了,但是对于他身边的人,他从来就是一个性情 。其实嵇康是间接死在钟会的手上的,对于嵇康的死《晋书·列传第十九》有这样的记载,:"(会)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虎耳 。’因谮‘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豁时乱教,故圣贤去之 。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由此无疑钟会和嵇康的死有极大关系的,甚至可以说应该对嵇康的死直接负责 。当然不愿意统治者服务的而又有才能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当然会引起统治者的恐慌的 。一方面统治者害怕他聚众造反;另一方面这些有能力的人对于统治者的礼乐教化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是这样描述他自己的“非汤、武而薄周、孔……” 。在当时儒学是作为正统的思想的,公开表达自己“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就是发表反动言论,当时的统治者怎么能容忍违背自己推行的正统思想的人呢?因为嵇康的死也是必然的,即使没钟会的出现 。但是钟会还是看到了嵇康致命的缺点,“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其实钟会和嵇康也不见得有深仇大恨的,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隔阂的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九十七杂录五中有这样的描写“从前主父偃一家被孙弘杀掉,嵇康被钟会诬陷致死,因此曹操劝他的儿子说:‘我对小过失也非常愤怒,你们千万不要学这一点 。’你们修业进德,以中和为上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曹操眼中的嵇康一定不是一个中和的人 。其实从嵇康的言行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了,《晋书·列传第十九》有这样的记载:“初,康居贫,学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瞻给 。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掇 。良久会去,康谓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会以此憾之 。”常人眼中这样的话有很大的挑衅性,更何况这样的话对着钟会这样的富家弟子说呢?钟会这样的富家弟子一定是心气很高的,又怎么能忍受嵇康这样的漠视的言语呢?我想也因为嵇康待人接物的这种态度埋下了了祸根 。应该来说,钟会还是对嵇康很崇拜的,钟会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是不如嵇康名气大,便将自己的一篇文章写好送去,到了嵇康的家门口却不敢进去,只好把文章一卷,扔进去就跑 。可是这一丢进去便没有了音信 。心气太高的钟会一定是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此钟会也一定不能容下嵇康的 。
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 。并不是说嵇康心胸很狭窄,总的来说,是嵇康对天性自然的执著 。对天性自然执著的嵇康必定不会很顺服地去接受儒教的教化的,对于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的那个时代,必定使得统治者有消灭异己的想法 。而嵇康在待人接物方面的随意的性格是促成嵇康死因的直接原因 。是嵇康的性格导致嵇康的死的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晋书》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