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说课稿如何写?( 四 )



《杨修之死》说课稿如何写?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 曹阿瞒兵退斜谷” , 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 , 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 ,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 , 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 , 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 , 从设计意图看 , 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 。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 , 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 , 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 , 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 , 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
【《杨修之死》说课稿如何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 ,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 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倾向 ,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 , 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 , 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 , 这里不再赘述 。就小说阅读课而言 , 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 , 通过梳理情节 , 概括内容 , 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 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 。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 , 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 , 《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 , 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 , 怎样做到略有新意 , 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 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 , 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 ,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 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 , 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 。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 , 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 ,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 , 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 , 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 , 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 。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 , 灵活挖掘教材内容 , 设置课堂情节 , 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 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