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说课稿如何写?( 五 )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 , 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 , 再探讨杨修的死因 , 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 , 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 , 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 , 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 ,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若先概括形象 , 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 , 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 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 , 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 , 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 , 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 , 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 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 , 通过梳理情节 , 概括内容 , 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 , 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 , 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 , 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 , 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 , 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 , 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 , 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 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 , 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 , 通过梳理情节 , 概括内容 , 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 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 , 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 , 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 , 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 。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 ,  , 对问题各抒己见 , 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 。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