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屈原的诗词 纪念屈原的演讲稿( 四 )


这或许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纪念屈原的原因,他的忧国忧民,他的上下求索,更因他身上那些文人共有的气质、遭遇 。在官本位盛行的古代中国,文化的存在既辉煌又可悲,而缔造文化的那些远去的背影,他们的气节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屈原的气节也正是众多文人所具备的气节,中国文人最可敬的地方,是把自身的文学修养上升为一种文化人格,构成这种文化人格的一个基本要素便是宽阔的胸怀和艰辛的生命长度 。
他们所附着的年代给予了他们特殊的生命长度去体验生命情绪,体验生命的薄厚,最后转换成文字,继续活在后人的口耳相传中 。
我们尊敬这样可歌可泣的文化人格 。在最早学习《离骚》时,我一度将屈原最后的命运粗浅的定义为愚忠,现在想来才知道自己的可笑 。
如屈原一般的文化人格,在政治与文学的矛盾无法统一时,离去,可能才给了世人一个真正的答案——文化气节,永远不能让位于政治;文化人格,永远要以不朽的状态完成屹立 。
公元前278年,汨罗江岸,殇歌一阕 。六十二岁的老人毅然决然,或许,稍稍停留,看一眼自己创造的文化,那样高贵,不屈不饶 。末了,再无遗憾,从此退出了政治的舞台,攀上了文化的巅峰……
致敬屈原的诗词 纪念屈原的演讲稿

2、“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作者:白云书屋
屈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思想上,还在于他的诗歌创作上 。我在端午节的这一天想的最多的是屈原的《橘颂》 。
那是我还没走进大学门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河南大学(当时的开封师院)自己油印的《屈原作品选注》,那是手刻写的,字体非常工整,里面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卜居》、《渔夫》几个部分 。
我当时看了里面所有的内容,《橘颂》更是成了我刻骨铭心记忆之一的作品 。
《橘颂》是屈原的早期作品(其它作品大都是后期的),不论从情调还是内容来看,都独具一格,全诗通篇洋溢着乐观开朗的气息和蔑视一切的气概 。
更为重要的是,屈原以借物寓志的手法,通过对橘树热情洋溢的赞美,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橘颂》堪称为千古咏物之始祖 。
在描绘橘树的形象时,说它“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这不仅描绘出橘树的生机勃勃的外在形象美,从中也反映出他举贤授能的思想 。
在刻画橘树的性格时,说它“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一句是赞橘的内在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这是橘树长成后的气节,也印证了屈原的一生 。
“独立不迁”是屈原最可贵、最难得的志向,这与他以后的作品思想形成了一体 。诗的最后表达了以橘为友为师的愿望:“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这,更是作者在赞美自己正直无私、横而不流的精神 。
全首诗来看,屈原对橘树进行了拟人化的赞美,是咏物言志的典范 。它结构分明,由“物”的外形美写到它的内在美;由物及人,整个诗的思想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真正体现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诗歌创作原则 。
对屈原的赞美无需多说,我只是想在此借屈原的诗作来反省一下我们的诗作 。
我在“好心情”上经常看诗,有一些诗作我实在不敢苟同 。
明明很清楚的东西,却被作者写得糊里糊涂,几句能表白的东西,却被拉成“长篇大论”,完全失去了诗语言的凝练与含蓄美,失去了诗明朗的意境,更是失去了作品的思想性 。
端午节,我们怀念屈原,不能只记得他跳汨罗江,只记得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后期思想,对一些文学爱好者还要多记一记他的《橘颂》,多了解一些咏物诗的写法,多了解一些写诗做人的要领,多写出一些语言美和思想美结合的好作品 。
3、吊屈原文
作者:(两汉)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罗而死 。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唿哀哉!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 。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