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苏东坡的诗词 苏轼写的诗有哪些古诗三百首( 五 )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则其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 。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路丙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骨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树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 。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一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 。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惠崇春江晚景
【题解】
诗题“晚”一记“晓” 。元丰八年(1085),作者在汴京见僧惠崇所画《春江晚景》后,写绝句二首,此其一 。惠崇画至今不存 。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高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
题西林壁
【题解】
选自《东坡七集》 。作者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今在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道中游庐山西林寺,因题壁留诗 。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题解】
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春天杭州西湖上 。作者以绝世的天才,宦游物华天宝的杭州,为名山胜水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许多描绘湖山美景的佳作 。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 。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和子由渑池怀旧
【题解】
见《东坡七集》 。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
【原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
往日崎岖今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题解】
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时苏轼任杭州通判 。原共五首,此第一首 。望湖楼,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又名看经楼、先德楼,在西湖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