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适应活动教案怎么写?

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国内外不少心理卫生专家认为,培养人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心理和能力,是保护其心理健康的关键 。
一般来说,儿童的生活环境在他们各个年龄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这相对的稳定阶段,他们的衣、食、住、行、游戏、求知、社交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需要,形成相应的习惯 。然而,儿童所处的环境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他们的家庭环境会发生变化,他们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后,环境的变化更大 。新的环境必须会对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于是,原有的需要和习惯与新的环境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反映在心理上,必然是不满和不愉快 。
甚至一些很细小的变化都会引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表现 。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子,进入幼儿园中班的第二天就不断哭闹,拒绝参加任何活动,整整折腾了五天 。令人奇怪的是,这孩子在原来的托儿所表现却很好,活泼能干 。按理说,托儿所的小朋友进入幼儿园,其适应能力应比不入托的孩子强,那么,这孩子是什么缘故呢?经过老师的了解,分析,发现这男孩子在托儿所时属地年龄较大的孩子,所以,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经常得到老师的赞扬,小朋友们也很顺从他;可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他就发现自己画、搭积木都比不上别的小朋友,于是,当"小大王"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理便失去了平衡,只得以哭闹来表示他的极度不满 。他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 。由于气质、性格的不同,在遇到环境变化时,孩子表现内心矛盾和不满的方式也不同,有的以暴怒、哭闹、拒食、摔东西来发泄,有的则是抑郁、恐惧、不安,还有的甚至会自我伤害,抓破自己的脸皮,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适应能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总结那些成功的经验不外有如下几点:
(一)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不迁就其不合理的需要 。
儿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饮食、排泄、睡眠等生理上的需要外,还有各种心理的需要,如安全、爱抚、求知、独立、自尊、好奇等等 。对于儿童正常的、合理的需求,应尽可能使他们得到满足 。不仅在家庭里,就是在家庭以外的各个环境也应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心情愉快,活泼开朗 。这样的孩子就不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
但是,过份溺爱孩子或者对孩子教育不当,会使孩子长期处在不正常的特殊环境里,产生种种不合理的特殊需要,养成不良习惯,如:挑食,饮食起居随心所欲,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服从别人的合理要求等等 。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样的孩子就难以适应 。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受家庭溺爱的孩子,有的长时期不肯上托儿所、幼儿园,有的逃学,有的仅仅因为受到同伴的嘲笑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难以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在集体生活里很孤独,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