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changzheng 毛泽东诗词长征( 二 )


“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 。“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 。前一句写山 。“苍山”即青山 。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
这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
后一句写夕阳 。“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
4、《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
《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作于1935年冬天的一首词 。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 。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 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 。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 。“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 。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 。
5、《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词 。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长缨在手”定当“缚住苍龙”的革命豪情 。
此词上阕从眺望远景起笔,写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清秋的景色,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 。
下阕则写近处,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着西风舒卷,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 。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一脉相承 。
毛泽东诗词changzheng 毛泽东诗词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泽东诗词中的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毛泽东在长征中创作的诗词
毛泽东诗词长征资料长征诗词简介
名称: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创作年代:近代
类型:七言律诗
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
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
大渡:指大渡河 。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