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欣赏教学反思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
教学设想: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
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
例析
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
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1/78页
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
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 。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 。但是我们在训练时不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
二、古诗分解讲析: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04典型考题]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北京卷)
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 。
古代诗歌五首的教案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
2.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
3.品味诗歌的意境 。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五首古代诗歌 。
(2)感悟古代诗歌的内容 。
2.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
二、导入
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杨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朗读时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析 。
三、正课
1.朗读《观沧海》,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
2.作者作品简介 。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有《魏武帝集》 。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