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情不相悦用诗词表达 描写两情相悦的诗句( 四 )


月亮意象的出现 , 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 。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 , 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 , 而月亮又是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 , 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 , 贯穿上下 , 触处生神 。在月的照耀下 , 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 , 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 , 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 , 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 , 虽用水墨勾勒点染 , 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 , 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 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 , 可以说 , 《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 。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 , 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 , 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 。”此诗意境 , 不仅如施朴华评价 , 给人以 “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 , 而且使人感到 , 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 , 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 , 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 , 选择了竹林和明月 , 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 , 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 , 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 , 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 。翻阅《诗经》 , 我们会发现 , 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 , 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 。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 , 是富有创造性的 。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 , 多取譬于日月 。”(《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 , 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 , 皎若明月舒光” , 韦庄有“垆边人似月 , 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 。“月出皎兮 , 佼人僚兮 , 舒窈纠兮 , 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 佼人懰兮 , 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月出照兮 , 佼人燎兮 , 舒大绍兮 。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 。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 , “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 。“月出皎兮 , 佼人僚兮”《毛传》注曰: “妇人有美白皙也” 。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 , 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 。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 , 言月出则皎然矣 , 佼人则僚然矣 , 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 。”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 , 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 我认为 , 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 , 在《诗经》时代 , 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 , 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 , 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
其实 , 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 , 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 , 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 , 而且 , 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 , 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 。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 。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 , 妊娠期满 , 生下太子 , 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 , 就取名戛梅禄·审曼 。……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 , 显得格外漂亮 , 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 。……人很漂亮 , 像月儿一样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