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常用古诗词 古诗写作手法( 七 )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
(二)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
(五)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 。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
推荐和书法有关的古诗词 。1、《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宋代:陆游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
译文: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
2、《书》
唐代:李峤
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
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
译文:池边鸟雀声稀环境静谧闲适,依着栏杆细细品评着书简上的文字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起始源头,洛河的存在才导致了《洛书》的出现 。
书写常用古诗词 古诗写作手法

3、《饮中八仙歌》
唐代: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