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读后感怎么写?(11)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 。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 。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 。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 。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 。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 。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 。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 。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 。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
安静不是毫无变化的静止,尽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风景的边界上 。曾经以为周国平对爱的解读是最精巧最灵秀的 。在他的旧作《人与永恒》里,爱情如同林中的溪水,点滴入耳,超凡脱俗,令人怜惜 。但书至此时,说到“私隐”,说到“隔膜”,溪水渐入人境,再无仙气,似乎将要干涸 。不过后来在安静中想想,爱确实应该在人间,在人的身边人的心底,这样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实了 。爱,应该踏实,应该长流,如他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还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动 。
“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 。”周国平曾经这样形容自己对爱默生的向往 。同样,我也乐意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周国平先生的仰慕 。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 。在中国最动乱的十年x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的突破 。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驱动超越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精神的愉悦,连学界也已成为喧闹的名利场,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安静就会显出多么的珍贵,守住一份宁静又是何等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