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诵读古诗词心得体会 小学生读古诗心得体会( 五 )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 。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 。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 。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 。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 。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 。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 。“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 。“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 。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 。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 。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 。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写的两首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杜甫《登岳阳楼》
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 。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势、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 。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 。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推荐 。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 。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 。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表现感情 。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 。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 。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