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尔克》观后感怎么写?

《敦克尔克》观后感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希望可以再次战争,认为只有那样,人的阶层才可以洗牌,而自己大概也可以走到更高的层次,薛老师告诉我,倘若再次发生战争,那我很有可能就是炮灰,我不以为然,总觉得现在似乎是委屈了自己,而自己本应该是天之骄子 。童年时期的战争片,多是抗日神剧,对于战争的场面,和真的战争也并不相同,更加写意,更加艺术化 。然而今天看到的《敦克尔克》,却让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
整部电影让人最为深刻的,一是个体的脆弱,二是爱国情怀 。
【《敦克尔克》观后感怎么写?】英国等国家的士兵被困在敦克尔克,受到敌军的攻击,情况危急 。敌军在空中轰炸,尸首遍地 。在枪淋弹雨中,军人们也应声倒下,没有金刚不坏之身,更没有超能力 。肉体在枪炮面前是如此地不堪一击,而人的生存欲望在死亡面前是如此地强烈 。记得有两个场景,船上的人们以各种理由阻止着岸上以及水里的人上船,皆因资源紧缺,在生存面前,人类的同情心受到了重创,让自己活下来,才是第一需求 。而船下的人,又都是无比地渴望能坐到船上,他们的哀求与绝望,让人难以忘怀 。
战斗机飞行员在空中的'交战也占了不少篇幅,他们的冷静,随机应变,都让人敬佩 。英国的民众也很爱国,自发响应号召,开着自己的船来拯救他们祖国的英雄们,尽管这些军人没有什么功勋,但是民众依然将他们视为英雄,这也安慰了无功而返的军人 。

《敦克尔克》观后感怎么写?


《米尔克》观后感
这是一部记述同性恋政治家哈维·米尔克生平的传记电影 。哈维·米尔克在40岁时和男友斯考特·史密斯由纽约搬到了旧金山 。在那里他们首先组建了一家小公司,随后米尔克开始涉足政坛并赢得了大批的追随者 。在1977年成功被选为旧金山县议会的官员后,他成为了美国史上首位以公开同志身份当选上台的政客 。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国家团结以及人权的维护,其中不仅仅是同性恋者的人权,还包括其他弱势群体 。然而在1978年米尔克和市长乔治·莫斯科恩(他的政治盟友)一起被保守派的丹·怀特枪杀身亡 。这起悲剧事件引起了当地同性恋者对争取自身权益的强烈的反省和回应??
米尔克与最后刺杀他的凶手丹·怀特最初并不是政敌,相反他们还是紧密的合作伙伴 。丹·怀特属于爱尔兰人后裔,属于美国少数族群,受歧视,与同性恋群体的地位半斤八两 。基于此点,米尔克认为丹·怀特可以拉拢,即我们均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理应团结起来形成“统一战线” 。同时米尔克和丹·怀特又分别代表着不同选区的人的利益,丹·怀特的竞选承诺是答应选民不能把一家精神病院建立在他的选区,上任后他即寻求米尔克的支持想表决通过此案,但是由于米尔克为了自身群体的利益——反对针对同性恋者的法律需要联合其他多数监察员,从而遗弃了与丹·怀特的合作 。这是他们分裂的开始,后来米尔克再次否决了丹·怀特的加薪议案致使他们冲突升级 。与此同时米尔克权力越来越大,此消彼长,米尔克逐渐在政治上排挤,孤立丹·怀特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丹·怀特最终崩溃,提出辞职 。鉴于丹·怀特辞职情况,警署方面在一番规劝之后,丹·怀特回心转意,乾坤大挪移般的又要参加竞选复职 。而此时米尔克的权利已如日中天,于是威胁市长说:如果你让他复职,我的人即所有的同性恋者都会对你投反对票,你的下一届,休想连任 。市长遂妥协,不让丹·怀特复职 。丹·怀特窝火之至,携枪到市政厅,枪杀了市长和米尔克 。米尔克身中五抢,其中有一颗打穿了米尔克抡起臂膀阻挡的手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