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法曲|缘起于佛教,晦涩难懂的法曲

唐代法曲(缘起于佛教,晦涩难懂的法曲)
唐朝时期,社会生活全方面得到了提高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唐朝无论是政治外交方面还是诗书礼乐方面均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其中‘法曲“也包含在内 。
唐代法曲|缘起于佛教,晦涩难懂的法曲
霓裳羽衣
“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落”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便是出自唐代元稹的法曲,而举世闻名的《霓裳羽衣曲》也是出自唐玄宗手下的法曲之一,但在此之前,法曲并非犹如唐朝这般风格,那么为什么在唐朝时期法曲得到了变化呢?
一、由佛教开始的“法曲”在《中国音乐词典》中,对其描述是“法曲,作为隋唐燕乐大曲中的一个品种“,对于法曲的起源有着众说纷纭的观点 。关于法曲究竟何时出现,《新唐书礼乐志》中有明确记载,“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 。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 。”
从这段关于法曲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法曲始于隋朝 。而关于法曲的名称,据说源自南北朝梁武帝萧衍为了提倡佛教而专设名为“法乐童子伎”的组织,从此以后,这种在佛教活动过程之中专门伴奏的音乐逐渐发展成为清商乐的其中一种形式,而这便是“法曲”的前身“法乐” 。
清乐又称清商乐,南朝旧乐,汉魏时是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东晋之后传入南北朝,并逐渐在宫廷中流传开来 。
唐代法曲|缘起于佛教,晦涩难懂的法曲

【唐代法曲|缘起于佛教,晦涩难懂的法曲】

琵琶
永嘉之乱后,五都沦陷,南朝遗声散落在江左,但在梁、陈灭亡之后,清乐沦陷,隋平东陈后,清商乐改为清乐,隋文帝对这种音乐形式十分喜爱,曾命人搜集乐曲的残本、制造乐器,并对清乐进行改造,从而为法曲从清乐中分离出来作了重要奠基和保证 。
随着佛教传入我百思特网国,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梵音是西域风格的佛曲,由于懂梵音的人寥寥无几 。三国时,中国的佛教徒开始注意到旋律与音韵的矛盾,为了使梵音更加上口,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促进佛家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人开始创作中国风格的佛曲,田青先生曾指出“梁武帝佛曲的清乐化,是佛教音乐开始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标志” 。
到了唐朝,佛曲达到了一个巅峰,朝廷耽于佛曲,百姓则将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在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都极度兴盛,佛曲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而寺庙等地也为佛曲百思特网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沃土,后世礼佛赞佛之仪以及所用赞呗,因此演化成为“法曲”,这便是法曲的起源 。
唐代法曲|缘起于佛教,晦涩难懂的法曲
唐朝宫廷乐
二、从少数受众到脍炙人口唐代的法曲是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法曲的风格是清纯澹雅的,具有清乐的性质,同时对于音乐伴奏的配器方面要求也是严苛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专门的场所——梨园 。
今日人们常说的梨园戏曲就是专门演奏法曲的场所,从这一点上也可以反映出法曲的受众直达,发展的兴盛程度之高,梨园法曲也是打曲的一部分 。
《霓裳羽衣曲》作为法曲的代表之一,描述了唐玄宗向往神仙的生活,其中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神仙故事,铿锵有力的声音和急促的旋律是其记忆点,也是其能够流传万世的原因之一 。
但最开始的法曲并不是这样的,最开始的法曲是佛曲,佛曲具有抒情、教化的特点,随之带来的后果是佛曲的音乐性并不是很强,缺乏记忆点,并且由于佛曲大多是以梵文形式出现,且由西域流传至中原地区,中原地区通晓梵语的人并不常见 。
因此在中原地区并非主流音乐形式,也只有少部分的人会听这类音乐,而从佛曲到法曲,由少部分了解到脍炙人口、人人喜爱的音乐转变,又是何原因?
唐代法曲|缘起于佛教,晦涩难懂的法曲
梨园戏曲
三、唐玄宗的偏爱和宗教的传播如此大的风格转变,法曲由少部分受众转变为全国兴盛,必定有其改变的原因存在 。
1.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法曲源于隋朝,但是直到唐代才真正发展兴盛起来,究其原因,法曲这一新生事物要想发展壮大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漫长过程,而短暂的隋朝统治显然无法为其发展提高广阔的空间和土壤 。
隋朝仅传两代,且隋炀帝本人认为法曲过于寡淡,对于胡乐的重视程度都超过了对法曲的喜爱,常以法曲清淡而用夷狄之乐作为解曲,因此,法曲在隋朝发展缓慢也就不难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