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五 )


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 。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
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
仔细想来,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长于自然描写,与王维齐名.从《过故人庄》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怀,感受到农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温暖,因而能以朴质的语言抒发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写的环境,令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中的一些情节,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艺术上的重复.
《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文解释】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
【诗文赏析】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木林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 。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 。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 。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 。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
首联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简直如同平白说话,毫无诗意 。但却简单地交待了时间地点 。缓之又缓,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泻千里,仿佛轻松愉悦地步入山阴道上 。继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饰的句子,却在眼前铺开了幅“山林晨景图” 。树密,但不是密不透风;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 。密密匝匝的树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红,红又间黄,从树缝、树头间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林间微微的雾气,氤氲着别样的轻柔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 。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 。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比兴巧妙 。一个“悦”字,高雅了“鸟性”,写活了“山光” 。鸟竟犹人,可识、可赏、可悦这山光 。一个“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 。潭影幽暗而似空无一物,人心无所求无所欲,空空中而异常的满足 。
尾联巧妙的把全诗化为一曲淡雅的乐章 。起先有丝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节,万籁俱寂,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如缕的金玉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