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诗词讲解 古诗讲解

鹿柴(zhài)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相,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士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
【解释】
1、鹿柴:这里指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 。王维在这里有别墅 。柴,读作zhài,同“寨”、“砦” 。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
2、但:只 。
3、返景:夕阳反照的光 。景,通“影” 。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ā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译文】
译诗1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
译诗2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
译诗3
空旷的山林里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是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 。
一抹夕阳返照着茂密的深林,余光又投射到林中的苔藓之上 。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寨),是辋川的地名 。
【赏析】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