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诗词讲解 古诗讲解( 二 )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
此诗是一首流传广泛、妇孺皆吟的名诗,作者利用“听而不见”的视听差异,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像力,既然“空山不见人”,却又是“但闻人语响”;既然“反景”,说明太阳已在视觉范围之外,又“复照青苔上”,这是诗人在诱导读者自我幻想出各自的林荫场景,因人而异 。总之,这是一首典型的诗画相融佳作 。
有关苏轼的诗词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在宋代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 。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聊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 。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 。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这就在大幅度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与晏殊的《浣溪沙》格调截然不同 。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在创立自己的风格 。
可引导学生比较晏殊《浣溪沙》与苏轼这首《江城子》在题材、思想感情、艺术形象、语言格调诸方面的不同 。
苏轼词二首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由佑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 。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接着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 。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 。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 。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