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将军丰功伟绩的诗词 描写英雄丰功伟绩的诗句与故事( 六 )


颈联:“浴血东瓜守 , 驱倭棠吉归 。”具体写勇夺行动 , 印证大无畏精神以及发挥了这种精神而夺得了辉煌的战绩 。其一是“浴血东瓜守” , “浴血”二字形象地写出了发生在1942年3月18日的东瓜之战 。东瓜 , 即缅甸南部重镇同古 , 同名异译 。第二00师固守东瓜12昼夜与敌开展的殊死搏斗 , 歼灭日本侵略军五十五师5000余人 , 掩护了英军的撤退 , 迟滞了日本侵略军的北进 。其二“驱倭棠吉归” , 驱倭:驱 , 驱逐;倭 , 古代称日本为倭 。棠吉 , 缅甸中部地名 。归:归还 , 这里指克复 , 是指发生在1942年4月23日的棠吉之战 。当时棠吉告急 , 戴部奉命驰援 , 激战二昼夜 , 击退日军 , 将日本侵略者从棠吉驱赶出去 , 收复了棠吉 。这两次战役都使戴将军同他英勇善战的第二00师扬名国内外 , 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 , 大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 。这是主题的展开 , 也是尾联的伏笔 。
颔、颈两联采用“写龙必以云”写作方法 , 以戴将军所率部队的奋勇战斗来烘托戴将军 。
尾联:“沙场竟殒命 , 壮志也无违 。”写戴将军献身沙场、赍志以终 , 表达作者对戴将军为国牺牲的哀悼和对英灵的抚慰 。这里一个“竟”字充分刻画了作者对戴将军的痛惜之情 。既为戴安澜正当英年不幸牺牲惋惜 , 也为国家失去一位抗敌将领兴悲 , 隐含着“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慨叹 。是啊 , 戴将军年仅38岁固然可惜 , 但是他已重创了日军 , 宿愿已偿 , 所以说“壮志也无违” , 这是点题之句 。也就是通常讲的“壮志已酬” , 是虽死犹荣的褒奖 。沙场 , 这里指战场 。竟 , 副词 , 竟然 , 居然 , 既含有出乎意料之意 , 也含有惋惜之意 。殒命:死亡 。无违:没有背离 。
全诗寓褒扬于事迹中 , 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心祭军魂的挽诗 , 也是一首诗律工整、文字老到 , 情感激越、语言精炼、形象鲜明、气势如虹的英雄赞歌 。这英雄就是戴安澜 , 就是戴安澜所率部队的全体将士——这个英雄群体 。
四言诗.祭黄帝陵
《四言诗.祭黄帝陵》作于1937年3月 。由毛泽东起草 , 毛泽东、朱德两人署名 。1937年4月5日 , 林伯渠受毛泽东、朱德委派 , 代表中华苏维埃全体人民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祭陵仪式上宣读此祭文 。
这篇祭文 , 实际上是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 , 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民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 。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 ,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 , 方获释放 。1937年2月 , 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 , 通过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 。为了庆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并使之巩固和发展 , 统一战线各方代表于1937年4月5日在黄帝陵举行了一次民族扫墓祭奠 。林伯渠以苏维埃政府代表身份前往参加 , 并献上这篇祭文 。此文是毛泽东在延安所写 , 经周恩来、朱德等讨论修改 。同年4月6日发表在延安的《新中华报》上 , 题目为《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礼典》 。1992年《诗刊》第7期再次发表时 , 编者将题目改为《祭黄帝陵》 。
《祭黄帝陵》原有小序:“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 , 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 , 敬遣代表林祖涵 , 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黄帝 , 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 , 姬姓 , 号轩辕氏、有熊氏 。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 , 他得到各族部落的拥戴 , 在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 。后蚩尤扰乱 , 他又率领各部落在今涿鹿击杀蚩尤 。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传说他有很多发明创造 , 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 都创始于黄帝时期 。黄帝陵为“轩辕黄帝陵”的简称 , 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 , 位于洛河中上游 , 延安和西安中间 , 史书多称“桥陵” 。陵前有台 , 传为汉武帝所筑的祈仙台 。周围有千年古柏数万株 。黄帝庙中正殿有灵位和画像 , 上挂一块醒目的匾额 , 上书“人文始祖”四个大字 。现还残存北宋以来的碑石五十多块 , 刻有汉族及满、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祭文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序文”交待了祭祀的单位、时间和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