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晚结尾的诗词句 关于“月”的诗词名句( 十 )


少年不识愁滋味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急需通过酒抒情的诗词名句最经典的当属李白的《月下独酌》 。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赏析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 。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 。这又是“立” 。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沈熙乾)
【赏析二】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 。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旁徨 。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 。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 。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 。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