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化介绍 形容文化的古诗词( 四 )


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 。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 。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 。握着雨伞 。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 。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 。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 。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
前尘隔海 。古屋不再 。听听那冷雨 。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
“中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概念,但她只能在冷雨的黑白片中找寻 。余先生在台湾厦门街住了20年,他在梦里寻根寻了20年 。他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的杏花春雨,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江南,那水乡的小巷,撑着油纸伞的女孩,青色的石拱桥下的一湾活水,一条乌蓬船停泊的岸边 。但少年时代的“杏花春雨江南”也只剩下一种回忆和希望的寄托 。
当他到达美国,“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又在美国找不到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唯中国独具的意境在世界上找不到的 。山隐水迢的中国,隔舍不掉中国文人墨客奇境的韵味 。作为一个中国人,余光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时刻不忘自己是黄河的儿子 。即便在美国的洛杉矶,看着那蓝天,白云,雪峰,想到的仍然是“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的豪迈,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情趣” 。
到达台湾“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他对故乡雨声回味的同时,想起的是晏殊“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是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故国之思像雨声一样,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无尽无止 。余光中去台湾时才21岁“掉头一区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头”,这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又与蒋捷相通,于是在文中他化用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在异乡的惆怅,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与雨景交融一起 。雨声让他沉静,让他找到灵魂深处的自己,雨在窗外召唤着那个迷失的灵魂 。
余光中由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由少年听到中年,淡淡的记忆,梦中雨声、雨韵,在七十年代的台湾却难以再寻 。干涸的土地要滋润,干涸的心田同样要滋润,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没有人去在乎那些能够温暖安慰你心灵的东西,要寻找也只有去《诗经》里寻找 。作者的乡愁是何等的苦楚,在那张黑白片的冷雨中有一位对传统文化深深依恋,对中国大陆深深热爱的游子在孑然独行 。
描写文化的古诗词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3、柳如是《岳武穆祠》钱塘曾作帝王州,武穆遗坟在此丘 。游月旌旗伤豹尾,重湖风雨隔髦头 。当年宫馆连胡骑,此夜苍茫接戍楼 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