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四杰|关于吴中四杰介绍( 二 )


吴中四杰|关于吴中四杰介绍





洪武四年(1371),朝廷又征召官员,张羽又至京师,参与了应征,在口试环节,回答皇帝口试问题时,其方略、构想没有获得皇帝的认可,“应对不称旨”,又被放还 。好在苏州乃江南环太湖地区离南京近,来去方便 。如果上北京,那就惨了 。当然,对这些“准官员”必有差旅费补助 。
第三次再征,张羽又赴南京,这次皇帝不好意思了,授了他太常司丞 。虽为太常寺之佐贰官,但是,官居六品,又好听又好看 。朱元璋令张羽为滁阳王郭子兴写庙碑,并亲口讲述了郭子兴的事实,郭子兴的事很不好弄 。郭子兴是朱元璋的封第一位异姓王,有恩于朱元璋,朱元璋的马皇后是郭子兴的养女,郭子兴的亲生女儿也为朱元璋贵妃,而郭子兴两个儿子又被朱元璋所杀 。人物关系、命运如此复杂,写不好是要杀头的 。好在张羽不失帝望,完美地撰写了庙碑 。
洪武七年(1374),年仅三十九的好友高启被腰斩处死,对张羽打击很大,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高启的怀念和悲痛 。他在《悼高青丘季迪》中痛彻心肺地哭吟道:
其一
灯前把酒泪双垂,
妻子惊看那得知 。
江上故人身已没,
箧中寻得寄来诗 。
其二
消息初传信又疑,
君亡谁复可言诗 。
中郎幼女今痴小,
遗稿千篇付与谁?
其三
生平意气竟可为,
无禄无田最可悲 。
赖有声名消不得,
汉家乐府盛唐诗 。
洪武十八年(1385),张羽五十三岁,坐事流放岭南,未及半道召还,他走到南京附近的龙江,投江而死,一说是被人绑起扔进长江淹死 。两种死法,不管哪一种,他犯下的都是必死之罪 。自行投江,张羽知道,召他回去就是死,而且是惨死,好友高启惨死,尚历历在目;被人投百思特网江,显然非官方治罪死法,而是事涉他人,必先置于死地而后快 。张羽的诗文都很有影响,尤其是诗 。张羽于洪武十五年奉旨到凤阳祭祀皇陵,创作了《纪行诗》八首,选《纪行?清口》:
豁达两河口,前与黄河通 。
高岸忽斗折,清淮汇其中 。
甘罗城在南,韩信城在东 。
一为秦人英,一为汉家雄 。
人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 。
方其未遇时,鹿鹿何异同 。
时命苟未会,丈夫有固穷 。
舍舟登高防,岁暮百草空 。
坡陀陇亩间,一二老弱翁 。
遗迹不可问,但见荒榛丛 。
行行重回首,目断双飞鸿 。
张羽的一生,与“北郭十友”感情最深,这十友是他们的诗人小群体 。“北郭十友”被世人誉为“十才子”,“吴中四杰”是北郭十友的成员,也是十才子的行列 。“吴中四杰”代表北郭十友的最高水平,十友这个小团体才开始是围绕高启而建立的 。当时,高启家住苏州城北,高启诗文被誉为明初三大家,诗文影响很有号召力 。高启作诗分送给十友,有余尧臣、张羽、杨基、王行、吕敏、宋克、徐贲、陈则、僧道衍、王彝 。高启说:“余世居吴之北郭,同里之士有文行而相友善者,曰王君止仲一人而己 。十余年来,徐君幼文自毗陵,高君士敏自河南,唐君处敬自会稽,余君唐卿自永嘉,张君来仪自浔阳,各以故来居吴,而卜第适皆与余邻 。”高启《春日怀十友诗?其二?张校理羽》的诗中吟道:
端居养恬素,独咏圣人篇 。
夕景临池酌,春寒掩阁眠 。
芳药初翻雨,新筱稍披烟 。
累日亏幽访,惭余尘务牵 。
元朝末年,“国家不幸诗家幸”,是时乱世,文人们将目光和行动转移到吟诗作赋,在奇诗妙文中获得名声和尊重 。元末吴中地区相对稳定、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生活富足,交游唱和之风盛行,文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诗歌创作的方式被彻底颠覆,大量诗歌在觥筹交错间和游山玩水中被创作出来,吴中文坛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相对繁荣的时代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的感情深厚,文学才华、诗歌成就在同时代中人远超其上,属于佼佼者,他们的结局都很悲惨,他们对之间的个性、情趣、思想等等基本上相差无几 。
“吴中四杰”,在元末乱世中,充满着矛盾的心理,既想拯救黎民于水火,在得不到明主知遇又抽身而退,隐居山林 。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 。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 。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 。
张羽擅于绘画,尤以山水画见长,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曾临高克恭小幅山水 。著有《静居集》四卷 。高启有题张羽画诗,且均为山水画 。高启在《题张静居画》一诗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