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孩子的火车》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运送孩子的火车》读后感(三):有时,我们不得不放弃一切,甚至是母亲的爱,才能找到自己的命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法西斯希特勒用一己之力对世界造成重伤,战争古今中外,历来是军人统治者的舞台,而承受恶果的永远是平民百姓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虽然无法体会那种动荡时期的不安,但孩童可怕的终身记忆总能引起我共鸣 。为人母后,切身体会出对孩子的牵绊,哪怕风吹变动都能引发我脆弱的神经进行恐慌 。如若有一种爱,必须要让孩子离开自己,无可奈何之下我会选择妥协 。
二战后的意大利,凋零贫穷饥饿充斥着那不勒斯大街小巷,而秋后冬来的寒冷成为少年儿童能否生存的绊脚石 。七岁男孩亚美利哥被唯一的亲人,他的母亲送上一列火车,与上千名南方儿童一起穿越整个意大利半岛,前往接收他们的富有的北方家庭过冬 。那里有亚美利哥梦寐以求的新鞋,有母亲从未能给予的温情,有写着自己名字的小提琴,还有改变人生的可能 。意大利作家薇奥拉·阿尔多内的《运送孩子的火车》一书将亚美利哥送往了远方,也让母亲的爱遗留在家乡的土地上 。一个七八岁男孩,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双崭新的鞋子,可想而知他的生活过得有多艰辛 。鞋子能够支撑着他前进,装备不行,道路就会艰难,这恐怕就是为何他最终同意坐火车前往北方收养他的家庭,对一双鞋的渴望,正好体现出对前行道路的渴望,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世上每一个母亲都是爱孩子的,除非她还不成熟到足够承认自己母亲的身份 。哪怕孩子在身边时打骂,但终究希望孩子过得好 。亚美利哥的母亲,听着组织者们说:“等孩子们回来,他们会长得更健壮,更漂亮,而你们也可以从辛苦的生活中缓一缓 。当你们再次拥抱时,你们也会更健硕,更漂亮……”信念在动摇,正是这种对孩子未来的期许令母亲们作出决定送孩子们走,割舍不了的情意在贫穷和饥饿面前不值一提 。
重男轻女如何全球一致,这实在需要费尽脑思路去细想,在选择被送走孩子时,鞋匠毫不犹豫的送女儿玛丽走,只因为她无法承担家庭责任,连面条都不会热 。二战后意大利南北方经济差异巨大,南方吃不饱穿不暖,为了调和南北方关系,于是政府组织了这样的活动 。看着有些孩子被恶意的恐吓,那种不安定不信任因子在孩子们内心深处扎根,我只能怜惜他们的处境 。生恩与养恩,孰轻孰重,始终是人性难以接受之事,可是如果二者兼得是否就可以避免很多人间悲剧 。看完《运送孩子的火车》我不知该可怜亚美利哥还是他母亲,以我曾经幼稚的思维,我一定会义愤填膺的谴责某一方,然而经历过人间世俗之后,我明白这就是人生 。亚美利哥母亲为了孩子美好未来接受政府提议送孩子去北方 。她原本以为过一个冬天即可,冬天过后她的儿子她的生活依旧会回到原点,然而她忘却了孩童已经有明确的思想了,再也不是她所以为的臭屁孩,一切以她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