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上官婉儿的诗 上官婉儿最有名的诗

写上官婉儿的诗 上官婉儿最有名的诗

唐朝张说的《昭客文集序》评价上官婉儿“正明助思,众妙扶识,群灵挟志”,《景龙文馆记》记载上官昭容功绩“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 。
”唐朝人对上官的评价,应该比新旧唐书更加公正和客观,把正文和白话文都贴上来,希望还原上官婉儿的历史面貌 。
唐朝张说《昭客文集序》:“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有女尚书决事宫闱 。
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岁,顾问不遗,应接如响 。
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嫔,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
迹秘九天之上,身没重泉之下,嘉猷令范,代罕得闻 。
庶姬后学,呜呼何仰① 。
然则大君据四海之图,悬百灵之命,喜则九围挟纩,怒则千里流血,静则黔黎乂安,动则苍甿罢弊 。
入耳之捂,谅其难乎?贵而势大者疑,贱而礼绝者隔;近而言轻者忽,远而意忠者忤 。
惟窈窕柔曼,诱掖善心,忘昧九德之衢,倾情六艺之圃 。
故登昆避海之意寝,剪胡刈越之威息,璇台珍服之态消,从禽嗜乐之端废 。
独使温柔之教,渐于生人;风雅之声,流于来叶 。
非夫玄黄毓粹,正明助思,众妙扶识,群灵挟志,诞异人之宝,授兴王之瑞,其孰能臻斯懿乎?镇国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 。
昔尝共游东璧,同宴北海②,倏来忽往,物在人亡 。
悯雕琯之残言,悲素扇之空曲 。
上闻天子,求椒房之故事;有命史臣,敛兰台之新集 。”
白话文:古代有女史官记载功过,有女尚书参与朝政,上官昭容两样都擅长,日理万机,不断接见官员,应付自如 。
汉朝的班媛,晋朝的左嫔,都是有名的才女,上官昭容的文章不输于她们,辅佐的功劳却不是她们能比的,昭容高高在上,大权在握,她提出的治国方法,都非常经典,这些好的治国方案在历代都少有听说 。
她的学问,实在令人敬仰 。
但是女皇拥有全国的疆土,操控所有人的生命,女皇高兴就下令奖赏,生气下令就杀人,千里之外流血成河,百姓的平安或灾难,都由女皇的心情决定,要让女皇听得进谏言,该有多难 。
女皇猜疑有势力的人,隔阂官低卑微的人,亲近的人都在奉承,不够亲近而忠心的人让女皇生气 。
只有上官昭容能委婉的引导女皇做出公正的载决 。
所以上官昭容游览名山的意兴,杀伐决断的威严,奢侈,享乐的姿态全被人们遗忘,留下的只有她风雅的文章和诗风 。
人们都说上官昭容是块美玉,公正公平,光明磊落得辅佐女皇,用尽一切方式让女皇做出公平的决策,女皇有如神助,上官昭容超乎常人的智慧,有如祥瑞,令国家振兴繁荣,怎么能说她的品德不美好?镇国太平公主,才华盖世,曾经和上官昭容一起出游,时光流逝,物在人亡 。
为了怀念昭容,皇上让史臣收集上官昭容的诗 。
唐上官昭容之方娠,母郑氏梦神人畀之大秤,以此可秤量天下 。
生弥月,郑弄之曰:“尔非秤量天下乎?”孩哑应之曰:“是” 。
襁中遇家祸,入掖庭 。
年十四,聪达敏识,才华无比 。
天后闻而试之,援笔立成,皆如宿构 。
自通天后,建景龙前,恒掌宸翰 。
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 。
至若幽求英隽,郁兴词藻 。
国有好文之士,朝希不学之臣 。
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 。
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朝廷畏之矣 。
玄宗平难,被诛 。
(出《景龙文馆记》)
《旧唐书·上官仪传》云:“(仪)本以文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既显贵,当时多有学其体者,谓为上官体 。
”上官仪显贵,大概自贞观十九年至麟德元年,其间约20余年 。
文人士子为求进达,纷纷学习上官体,“幼而就学,皆诵当代之诗”初唐诗学著述考》中说:“上官体虽得名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以前,实光大于万岁通天(695)以下,其间料量对偶,商酌声病,为新体诗釐定格律者,颇不乏人,而上官婉儿又从而鼓动帝王,侈大书馆,增学士员,引进大臣名儒充此职位,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赐宴赋诗,皆以婉儿为词宗,品第群臣所赋,要以采丽与否为取舍之权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风矣 。
”婉儿现存诗六题三十二首 。
大致可分为三类 。
(一)抒情述怀之作 。
这类诗现仅存《彩书怨》一首:
叶下洞庭秋,思君万里馀 。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