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全文|国学经典:《大学》( 三 )


宋代时期
⑴程颢、程颐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作“大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作“小经”,并继续尊崇儒家经学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
⑵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 。
元明清时期
⑴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颁布“考试程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用书 。
⑵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规定乡试、会试头场必考八股文,而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经文做题目,故大多读书人往往倾注一生,研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使《大学》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
⑶清代鼓吹复兴汉学,《大学》地位依然重要 。
现当代
⑴台湾将《大学》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纲  。
⑵《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
⑶《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博士生必修课  。
⑷《大学》学习形式呈现多样化,国学经典地位依然稳固 。
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
所谓意念真城,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 。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 。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 。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 。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 。他庄重威严,光明显耀 。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治学之道;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的品德修养;所谓“庄重威严”,是说君子谦逊谨慎,所谓“光明显耀”,是说君子仪表的威严;“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是说君子的品德完美,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 。《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 。”后世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 。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 。《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美德 。”《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 。”《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发扬美德 。商汤的《盘铭》上说:“如果一日洗刷干净了,就应该天天洗净,不间断 。”《康诰》篇上说:“劝勉人们自新 。”《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 。”因此,君子处处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 。《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 。”《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 。”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无不仰慕 。”身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 。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 。”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 。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