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怎么写?(16)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 。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与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 。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 。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 。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 。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 。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 。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与异常行为 。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 。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这是一种异常行为,包括他自己在内,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 。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 。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 。因此,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 。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他们要求给予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 。对于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应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与自信心 。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与、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与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