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成长的烦恼”:部分高校学生辍学率高

【慕课“成长的烦恼”:部分高校学生辍学率高】每逢开学季,武汉高校大三学生小张的邮箱里总会收到多封慕课网站开课提醒邮件,为他推荐“不可错过的海量免费课程” 。不过,小张常常顺手一点,邮件被丢进了垃圾箱 。

大二时,他在一家知名慕课网站里一口气选了包括“心理学概论”、“新媒体概论”在内的多门课程,想借助慕课学习知识 。最后因为缺课太多,小张没能拿到一张结业证书,到现在,连网站的登录密码都记不清了 。

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之为“慕课元年”,网络视频教学平台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建立 。而据2016年中国MOOC大会信息显示,清华大学慕课建设数量已经超过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跃居世界第一位,一时间慕课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

然而慕课——这一原本发端于网络、呼唤打破优质教育资源铁壁的新生事物,如今也遇到了自身“成长的烦恼” 。

高校掀起慕课建设浪潮

当慕课的旋风刮到中国,建设伊始就被各方寄予教育革命式创新的厚望 。

从2013年起,由国内一流大学牵头,慕课建设开始在高校火了起来 。

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分别与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签署合作协议,成为率先加入该联盟的两所中国内地高校;9月,北京大学的《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电子线路》和《20世纪西方音乐》4门课程在在线课堂平台edX上线,成为首批尝试在国际在线教育平台发布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 。

短短4年间,多所知名高校先后高调宣布“结盟”,联合推出学校的品牌慕课,抢分慕课这块诱人的蛋糕 。

2013年10月,重庆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牵头组建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学生可以通过慕课跨校积累学分,获学位证;2015年,宁波高校慕课联盟成立,预计未来5年内建设200门优质的本地化慕课课程,引进500门优秀的慕课课程,建设1000门校本慕课课程 。

清华大学原校长陈吉宁曾评价慕课建设风潮:“这场变革犹如一场海啸,它颠覆传统的教育观念,它同样也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重大机遇 。”

对于慕课的建设,高校也在不断地创新 。武汉大学文学院陈国恩教授的《文学欣赏与批评》于2014年在一家网站上线 。为了优化课程管理,武汉大学和网站联合,专门开辟了一个平台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与慕课同步,对学生的报名设置了限制性条件 。

为加快慕课建设,学分认证逐渐被提上议程 。

各地教育局纷纷出台政策推进慕课建设 。甘肃省要求各高校合理引入慕课辅助教学,鼓励探索创新慕课课程学分管理制度,推进相应课程学分认定;广东省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学习,并替代学校学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