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文概述 关于苏轼的诗词文( 二 )


突然 , “簌簌”之声传来耳际 , 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
这时 , 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
接着 , 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 , 越往前走 , 这响声便越浓 , 从南 , 从北 , 从四面八方传来 , 不用看也不用问 , 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
从响声中 , 作者意识到 , 他已进入村中了 。
这时 , 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 , 定睛一看 , 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 , 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 。
因为酒意未消 , 路途遥远 , 人体困乏 。
“日高人渴”两句 , 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 , 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
可见苏轼没有什么太守的架子 , 他跟农民的关系非常亲近 。
读这样的词 , 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 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 。
这首词同样表达了作者由于灾后得雨 , 旱象解除的那种浓厚的喜悦之情 。
三、壮志难酬感慨深微
然而上天似乎并不眷顾苏轼 , 他少年成名 , 步入仕途后一度做到“判官诰院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 然而 , 因为反对王安石狂风暴雨式的改革 , 在朝廷无法久留 , 于是请求外任 , 先后任杭州通判 , 知密州、徐州、湖州 。
在外任的八年间 , 他干了很多实事 , 向人们证明了他是一位有能力 , 得民心的好官 。
可谁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呢?44岁的苏轼在调任湖州的时候 , 一个巨大的噩梦随之而至 。
王安石的门生 , 一些变了味的革新派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及其他诗文中的一些句子 , 罗列他讥讽新法、指责皇帝、谩骂朝廷的罪名 , 把他打入了死牢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
幸好宋神宗并不糊涂 , 再加上前任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劝谏 , 苏轼才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 , 然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不得签书公事 , 实际上就是一犯官 。
即便就是这样 , 也没破坏苏轼的乐观精神 , 他出狱之后就写了几首诗 , 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却对酒杯疑是梦 , 试拈诗笔已如神 。
此灾何必深追咎 , 窃禄从来岂有因 。
”意思是大难之后何必想那么多 , 人生和官场上的事 , 难道都是有原因的吗?真是潇洒之极!然而 , 毕竟他的政见得不到理解 , 理想不能实现 , 人到中年 , 功业无成 , 让他倍感寂寞 , 感慨万端 。
《卜算子》就是这种心境的反映 。
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 ,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 , 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 。
这首词写于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
词中所写的孤鸿 , 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
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 , 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 。
上片第一句写环境 ,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 , 滴漏声断 , 显得一片寂静 。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 , 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
下片接着写鸿雁 。
在江边沙洲 , 鸿雁刚刚睡去 , 却又惊醒 , 回头看看 , 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 , 它满怀幽怨 , 但无人能理解 。
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 , 而是心里不宁静 。
它渴望理解 , 不希望孤独 。
但它因为不拣高枝 , 不愿栖息在梧桐上 , 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 。
寒冷的 , 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
有恨的 , 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 , 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 ,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笔墨 , 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 , 难歇哀愤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