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文概述 关于苏轼的诗词文( 五 )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 苏轼便由一个罪官被提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 位置仅次于宰相 , 属于正三品大员 。
可是“不合时宜”的苏轼又和保守党司马光政见不合了 , 他不同意司马光把王安石的新法尽废 , 认为应该保留其中有益的法令 。
结果在朝廷又呆不下去 , 请求离朝外任 , 来到了杭州做知州 。
然而 , 是祸躲不过 , 随着高太后去世 , 宋哲宗亲政 , 重搞变法那一套 , 新党人物对苏轼疯狂的报复也就开始了 , 曾经辉煌一时的苏轼跌到了谷底 ,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 , 被一贬再贬 , 由一名正三品大员降为九品芝麻官 , 最后被贬到了蛮荒之地海南 。
海南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苏轼在《与程秀才书》中这样写:食无肉 , 病无药 , 居无室 , 出无友 , 冬无碳 , 夏无寒泉 。
可见条件极其艰苦 。
但六十多岁的苏轼依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
如《食荔枝二首》之一:
罗浮山下四时春 , 卢橘杨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 。
诗中前两句描写了岭南的气候和水果,后两句表达了他的恬适自在 。
尽管被贬谪了,他却不流露出一丝哀怨,反而显得宁静愉快,这时的他虽处逆境但仍热爱生活,并能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敏锐地发现诗意和情趣,表现出胸无芥蒂、因任自然的精神境界 。
再来看另外一曲《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 天教分付点酥娘 。
自作清歌传皓齿 , 风起 , 雪飞炎海变清凉 。
万里归来年愈少 , 微笑 , 笑时犹带岭梅香 。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轼险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 , 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
王定国受贬时 , 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王巩北归 , 出柔奴为苏轼劝酒 。
苏问及岭南风土 , 柔奴答以“此心安处 , 便是吾乡” 。
苏轼听后 , 大受感动 , 作此词以赞 。
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 , 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 , 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 , 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
五、怀念亲友深沉豁达
苏轼和苏辙兄弟 , 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 他们同为当时的大文学家 , 同在政坛上达到巅峰 , 彼此政治立场与人生经历惊人的相似 , 相互又都视对方为最重要的知己 , 兄弟情深自不消说 。
然而 , 走上仕途之后 , 两人天各一方 , 这就难免常生思念之情了 。
其中抒发这种感情最著名的词当数《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 , 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 , 掩映于清辉之间 。
抒酒问月 , 有李太白酒仙遗风 , 一片奇趣横生 。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 , 天上是孤寒一片 , 人间是相思无眠 。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已是豁达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其婵娟”更是乐观诚挚 , 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 , 顿成千古绝唱 。
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 , 余词尽废 。”
另有一首《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 , 愁来送、征鸿去翮 。
情乱处 , 青山白浪 , 万重千叠 。
孤负当年林下意 , 对床夜雨听萧瑟 。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 , 雕华发 。
一尊酒 , 黄河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