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文概述 关于苏轼的诗词文( 四 )


诚然如此!虽然朝廷不给他俸禄 , 不分他住房 , 但他可以自己造屋(雪堂) , 自己耕种(东坡) , 和百姓们打成一片 , 活得自由自在!这期间写的好些词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浣溪沙》便是其中一首:
游蕲水清泉寺 , 寺临兰溪 , 溪水西流 。
山下兰芽短浸溪 , 松间沙路净无泥 。
萧萧暮雨子规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此词是元丰五年三月 , 46岁的苏轼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期间所作 。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
首句写兰刚发芽 , 芽虽短 , 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 , 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 。
次句写漫步溪边 , “松间沙路净无泥”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
“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 , 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
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 。
暮春三月 , 春色正浓 , 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
但是作者独取此景 , 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
但是 , 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 , 难道人生就无再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 , 哀叹衰老呢?这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 , 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
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 , 一篇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的宣言书 , 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 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 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
再看《定风波》中他的俏皮和豪迈: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雨具先去 , 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已而遂晴 , 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 , 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是前一句的延伸 。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 , 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
徐行而又吟啸 , 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 , 更增加挑战色彩 。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 , 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写词人竹杖芒鞋 , 顶风冲雨 , 从容前行 , 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此句更进一步 ,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
以上数句 , 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 , 充满清旷豪放之气 , 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 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 心胸为之舒阔 。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 , 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 , 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 ,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 毫无差别 , 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 , 意谓风雨之声 , 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
“风雨”二字 , 一语双关 ,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
纵观全词 , 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
苏轼在黄州住了差不多有五年 , 宋神宗驾崩 , 反对新法的高太后垂帘听政 , 召回司马光 , 重用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