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的诗词江城子赏析( 二 )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 , 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 , 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 既无避忌 , 又不隐晦 。
“不思量 , 自难忘” , “无处话凄凉” , “相顾无言 , 惟有泪千行”等句 , 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 , 并把过去 , 眼前 , 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 , 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 。
全词组织严密 , 一气呵成 , 但又曲折跌宕 , 波澜起伏 。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 , 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 , 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
情节 , 有起有伏;用笔 , 有进有退 , 感情 , 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 , 纯系白描 。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 , 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 , 真情实境.明白如话 , 毫无雕琢的痕迹 。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 , 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 , 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 , 多数境界狭窄 , 词语尘下 。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 , 感情纯真 , 品格高尚 , 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
用词来悼亡 , 是苏轼首创 。
在扩大词的题材 , 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 , 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 , 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 , 相互媲美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唯(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作品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 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 ,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 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 ,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 , 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 , 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 ,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
”丙辰 , 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 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 , 直到天亮 , 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
苏轼一生 , 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
但他也“龆龀好道” , 中年以后 , 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 , 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 。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 , 则老庄思想上升 , 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 , 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 , 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 , 虽说出于自愿 , 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 , 颇有一些旷达表现 , 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
这首中秋词 , 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
“大醉”遣怀是主 , “兼怀子由”是辅 。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 , 手足分离和私情 , 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 , 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 , 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 , 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