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古诗翻译和赏析:著名五言律诗摘抄和诗意解答( 二 )


格律诗规则在这十一年中飞快普及 , 并成为科举制式以及蒙学教育 。也就是说 , 李白、王维接受的是初期格律教育——701年出生 , 武周时期刚刚结束 , 格律规则也才刚刚成型 , 而规则中较早在诗人中形成共识的“相替”、“相对”的应用 , 是李白、王维都学习并遵守的 。而相对形成较晚的“相粘”规则就没有那么普及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王维的作品中很多“折腰体”的缘故 , 而李白和王昌龄作为七绝的主要推动人 , 在“相粘”上是更加喜欢的 , 所以“折腰体”不多 。而到了杜甫读书学习的年纪 , 各种格律规则都更加成熟 , 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他才能成为集格律大成的诗圣 。
从个人才华来说 , 李白、杜甫、王维都是顶尖好手 , 是时代代沟让李、王二人无法成为“诗圣” , 是仕途际遇让李、杜二人无法成为“诗佛” , 是个人性格让杜、王二人无法成为“诗仙” 。
这和《渡荆门送别》有什么关系?和王绩的《野望》又有什么关系?
王绩的《野望》大概在640年左右写成 , 是最早的五言律诗 。这也说明一点 , 五言律诗格式的形成要远早于五绝、七绝、七律、排律这些格律诗格式 。李白在推动七绝、杜甫在推动七律的时候 , 五律早已经成熟得不能再完备了 。哪怕是不爱好格律的李白 , 五律也是一种精通的体裁 。或者这么说 , 五律算是打通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媒介 , 而精通古体诗的李白 , 对这种后来被定为近体诗的五律 , 也是个中高手 。
我们都知道李白歌行体、七绝、五律写得好 , 却不知道为什么 , 现在知道原因了吧?
因为五律对于他来说 , 就是古风 。
李白的五律并没有遵守后来杜甫、岑参时期律诗的普遍文法 , 就是到如今旧体诗人还在遵守的“起承转合” 。这并不是因为韩愈对文法的散文化 , 也不是李商隐对文法的朦胧化 , 李白的五律文法 , 上承南北朝 , 而最直接的 , 就是上承王绩 。
王绩的《野望》前面有专门分析 , 我们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 和《野望》在哪些方面有传承 。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这首诗实际上并不是送谁的时候写的 , 而是李白二十六岁出蜀时有感而作 , 也就是送别自己的意思 。尾联也有交代“万里送行舟” , 所以去掉“送别”二字 , 就叫《渡荆门》也是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