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传奇故事?|梅兰芳的一生( 二 )




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大使,他曾三度访日,在美国获得两个荣誉博士学位,到苏联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戏剧、电影大师交流艺术,和海内外的民间文化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的烽火燃遍了东三省,并直逼华北,梅兰芳力排众议,做出了避居上海的决定,随之在沪排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旗帜鲜明的新戏,借以抗争日寇的侵略暴行 。七七事变后,南京、上海先后沦陷,梅兰芳又避居香港,香港沦陷后又重回上海,就是为了一再拒绝日军要求他恢复日常演出的要求 。一个旧时代的演员,唱戏赚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无可厚非;日军也只是希望梅兰芳出来维持日常演出,能使百姓觉得时势无忧 。百思特网最终梅兰芳以蓄须的形式来宣布终止自己的舞台生涯,甚至准备好了安眠药,下定了以死抗争的决心,因为梅兰芳不会提前知道,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会在几年后的1945年无条件投降;他以自己的方式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利用自己掩盖侵略暴行、粉饰太平的阴谋 。在抗战的八年间,梅兰芳不曾演过一次营业戏,梅剧团因此解散,梅家人因此以变卖家藏的古董字画为生,甚至遭受过几近断炊的窘境 。不过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就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梅兰芳的绘画却因为不辍的研习,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以极其优雅的形式在朋友聚会中剃去髭须,宣布复出 。人们不禁再度惊讶,年过半百的梅兰芳,又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从这一次回归,他就一直守在舞台上,直到生命的尽头 。
1949年,梅兰芳没有听从齐如山约他同去台湾地区的劝说,留在了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并一直坚持到全国各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演出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心脏病不治而撒手人寰,身后之事极尽哀荣 。而此前的5月31日,他还在中国科学院礼堂演出了自己的最后一部新编戏《穆桂英挂帅》,还在唱“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
梅兰芳的一生,个人生活规律,没有烟酒的嗜好,经历的人生坎坷和政治冲击与同时代人比也相对较少,照常规而言,是可以更加长寿的 。但他却罹患心疾而过早逝去,缘何?大概是心累 。他少年时就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青年时挑起了艺术的重担,到中年时肩负梨园界之民族大义,晚年时又全力投身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即便在病床上仍不忘要去新疆参加铁路的通车典礼……他性格平和,遇事不争,喜怒不形于色,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从没有过丝毫的动摇;他待人宽和,与人为善,票友演出前请他指教,他总是说“错不了”,演出后请他提意见,他也总是说“不容易” ……在这样的小事上尚且如此顾及他人的感受,心能不累吗?不过,梅兰芳的心累了,旁人的心舒畅了,也净化了;国家和民族拥有这样累心的艺术家,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
所谓的大师、大家,大概有三个主观特点必不可少:一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厚的功底;二是在专业领域之上,有着深广的文化视野;三是还要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时间可以流逝,大师的专业成就可以被后人忘却,文化视野可以被后人拓展,但深切的人文关怀可以永远感召一代又一代的人,梅兰芳就是这样永远的大师 。
梅派形成初期
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 。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 。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
梅派的创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四大名旦合影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 。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 。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