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原文及翻译:诗经七月赏析和解释

诗经七月原文及翻译(诗经七月赏析和解释)
《七月》一诗出自《诗经·豳风》 , 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 。古代普遍认为该诗反映的是周人“好稼穑 , 务本业”的风俗 。然而近现代以来 , 受到阶级史观的影响 , 许多人将该诗解读为:反映下层农民的辛苦 , 阶级剥削残酷的诗 。然而 , 《诗经》毕竟是贵族采集的诗集 , 这些诗歌基本来自于贵族之手 , 那绝不会来讽刺自己的“剥削行为”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 , 下层的平民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 并没有写下如此长篇的能力 。因此 , 小编试着重新解读下该诗 。一 , 豳地和周人农业的关系该诗出自于《豳风》 , 豳位于今天的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 是周人祖先公刘的活动地区 。周人原本就是一支通过农耕而起家的民族 , 其父系最早的祖先为弃 , 他擅长耕种 , 于是被尧立为农师 , 负责农业生产 。舜时 , 又“封弃于邰 , 号曰后稷” 。从此之后 , 周人就一直担任农官后稷一职 。弃的侄子叔均也十分擅长耕种 , 《山海经》记载:“有西周之国 , 姬姓 , 食谷 , 有人方耕 , 名曰叔均 。”
不过夏朝灭亡后 , 周人就失去了后稷一职 , “而奔戎狄之间” 。直到公刘这一代 , 才能“复修后稷之业 , 务耕种 , 行地宜……周道之兴自此始” 。公刘将周人迁徙到了豳 , 在此发展农业 。《诗经》中有《公刘》一诗 , 为祭司公刘的颂诗 , 就记载了公刘迁居豳地 , 新建京师的功业 。周人实际上自称为“夏” , 周是商朝人对他们的称呼 , 在甲骨文中 , 周就是农田的样子 , 说明了周人和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
而《七月》一诗全篇基本都是反应的农业生产 , 这如何不让人想到公刘 。虽然该诗并不一定就是歌颂公刘时候的场景 , 但是这样的场景是公刘首先开创的 。所以《毛诗序》说《七月》的主旨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至王业之艰难也” , 不无道理 。《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 , 公刘处豳 , 太王徙岐 , 文王作酆 , 武王治镐 , 其民有先王遗风 , 好稼穑 , 务本业 , 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汉书》的说法更加准确 。清朝姚际恒给予了该诗以十分精要的概括:
鸟语虫鸣 , 草荣木实 , 似《月令》;妇子入室 , 茅綯升屋 , 似《风俗书》;流火寒风 , 似《五行志》;养老慈幼 , 跻堂称觥 , 似庠序礼;田官染职 , 狩猎藏冰 , 祭献执宫 , 似国家典制书 。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 , 无不具备 , 洵天下之至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