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学习感悟5篇( 二 )
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我们应广开思路,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练习,使许多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习惯;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
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2
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
而这良好的素质形成,需要教师平常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引导 。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 。到了高年纪,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地发展起来 。所以,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 。同时,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 。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 。由此,在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小学生开始就应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
如我们在创设各种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正确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研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动机,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获得“变他律为自律” 。这样让学生逐步地从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获得自我超越,获得在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的价值定向,从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 。
- 好書伴我行
- 回南天|2022青岛有回南天吗
- 不做赔本买卖
- 青奥会|第三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榜,历届冬青奥会2020瑞士洛桑金牌排名
- 青奥会|第二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榜,历届冬青奥会挪威利勒哈默尔金牌排名
- 青奥会|第一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榜,历届冬青奥会奥地利因斯布鲁克金牌排名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巡演城市有没有郑州2022
- 2022|2022只此青绿武汉巡演有学生票吗
- 只此青绿|只此青绿什么时候到武汉巡演2022
- 青岛|青岛十个面积最大的区 青岛各区面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