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位置读书心得怎么写?( 四 )


我个人认为 , 哲学是人精神领域或左或右而产生的学科 , 顺其自然是不偏不倚 , 中庸里无的状态 。记得李继伟老师说过 , 深刻就是走极端 。哲学的深刻是否也是在走极端呢?即使如周国平先生这样研究哲学的大师 , 文章中也发现了他对哲学的困惑 。在《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中 , 周也自称我的困惑也许来自我的过于清醒 , 太看清了一切哲学和宗教的劝慰所包含的自欺 。至于佛教 , 我是把它看作在死亡问题上唯一不自欺的最清醒也最深刻的哲学的 。那么 , 看来我还是不够清醒 , 到我清醒到了极点时 , 也就是到我有朝一日浸润在佛教之中时 , 我的困惑也许就消解了罢 。不过 , 我并不想刻意去追求这个境界 。周老应该是个以虚无主义的悲观为底色 , 相信某种不朽而自我活着的人 。他的思想更接近透彻的悲观 , 本源更像佛教思想 , 但由于学哲学的缘故 , 骨子里透着某种超脱(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中虽明知永生信念的破灭仍向往着某种不朽) , 因而他少了佛彻悟的悲观 。
周老某些极端的思想在他的文字中隐隐可现 , 不过懂哲学的人总是能用复杂的深刻模糊这样的偏见 。他耻笑现代人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 小到个人的追名逐利 , 大到怀疑模糊个体价值的集体终极价值 , 劝慰人们记住回家的路 , 又有点哲学家的清高 , 要如他般活出真性情 , 去省察自己的人生否则毫无价值 , 他的理由是人生只有一次 , 唯一把握的是今天我活着 , 为了进一步显示自我生活的优越性 , 用永恒的话题 , 尤其如死亡这样生命本质意义的话题证实自我是如此清醒的活着 。他的自我正是我怀疑的地方 , 他用他特殊的独处方式来批评他人的熙熙攘攘和集体的英雄主义 , 其实有点自欺的嫌疑 。他太在乎自我 , 因而用回避更多的社会关系和适度的社会责任来建构可控的关系 , 如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来代替现世社会的不可控 。也许是不善社交 , 也许是太在乎自然的我 。自然的我多时 , 容易太自我 , 但能更好激发创造的热情 , 往往成就天才 , 如尼采、拜伦;社会的我多时 , 容易成全大我 , 虽无法彻底深刻和纯粹 , 但往往成就伟人 。
在这里我重申下 , 我并不是要评论谁 , 也没能力资格 , 只是包容和怀疑是我的思考方式 , 虽然很多人都说 , 在你不包容前你是无权评判的 , 所以就有不少人相信厚积薄发 。我倒是喜欢边包容边怀疑 , 因为这样不易抹杀自我天然的创造性 , 这也给直觉某些发挥的余地 。基于此 , 我对周老既敬佩又对他个人的思考产生了怀疑 , 但敬佩占主要发面 , 特别是他对死亡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