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专题训练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七 )


题型四 比较鉴赏型
【题型评点】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 。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
【命题特点】
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 。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 。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 。提问方式有:
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 。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
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 。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
【简易思维】
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
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
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
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
2、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 。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 。考生一般能作答的 。只要把握了题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读诗歌就有的放矢了,轻松多了 。
参考答案:1、高诗写景,表现了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的图画;写笛声,表现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怀乡之情 。李诗写景,表现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凉;写笛声,表现了怀乡的迷惘和无限的悲凉 。两诗所选景物不同,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自然不同 。高诗婉,李诗哀 。
2、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 。李诗中一个“尽”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绵绵不断的乡思 。
或: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无梅而引发战士对家乡梅的思念 。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
或: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 。“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 。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 。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
题型五 “关键说”分析型
【题型评点】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关乎全诗主旨、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 。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 。2002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随后几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 。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将仍被命题者看好 。
【命题特点】
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 。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 。一般设置一个大题量 。常见的提问方式方式:
①某词语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以?
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