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诗词意象 古诗词的意象关于秋天的( 四 )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 。
四、怀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 。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赵孟 《岳鄂王墓》)
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 。
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 。又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王绩《野望》)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 。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 。
假如当是一篇作文或者作业的话,以上的文章大概就足够了,你可以参考后再修饰一下 。
在古代诗歌中秋的意象有哪些?都表示些什么?除了悲秋的情感,还有什么?除了悲秋的情感,还有如下意象:
1、秋高气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2、丰收、硕果累累
春播一粒籽,秋收万担粟 。
3、落叶归根,思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更多有归隐吗?
好像没有直接表达归隐的
秋菊和田园有联系是始于陶渊明吧
谢谢!
唐宋词里的秋天有什么样的意象萧瑟凄凉 。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 。“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
也有例外,比如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联系中国古代咏秋诗文谈谈“秋”意象在我国文学中的意义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这种悲凉的氛围,正好给多愁善感的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愁苦的机会 。当他们把这种情感熔入笔端时,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便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 。
可以说,这种"悲秋"情怀是伴随着中国古典诗词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人把凄清的秋景与伤感的情绪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例如《秦风.蒹葭》就生动地描绘了三幅深秋清晨的图景,用以烘托作者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及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但是,由于《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便成了"千古言秋之祖" 。屈原在《湘夫人》中写道:"帝子降兮木北渚,目眇眇兮愁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和叶下" 。诗人巧妙地把主人公惆怅的心境同这一凄凉的秋景融合在一起 。诗中流露出来的这种不可抑制的哀愁伤感之情,显然也是诗人长期遭放逐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