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个民族最为强大的不是他的科技和武器,也不是他的民风彪悍,而是民族的文化,只有强大的文化才能保证民族的延续性,才能够保证民族的血脉延绵不断 。
在民族对立的时代背景下,第五代皇帝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于皇兴元年(467)出生在当时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兴五年(471)尚为幼儿的他便登基即位,成为北魏第六代皇帝,是为孝文帝 。
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给予孝文帝极高的评价:“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 。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 。”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十分贴合史实的 。孝文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屈指可数的明君 。
孝文帝的改革实质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那么,孝文帝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各种改革,实际上涉及“官僚制度改革(废除内朝)”、“国家祭祀改革”、“胡族、汉族家世的确定(分定姓族)”、“改变风俗和习惯”、“首创均田制”、“封爵制度改革”、“宗庙制度改革”、“确立北魏作为中原王朝的正统性”等多个方面 。一言以蔽之,这些改革可概括为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
下面我们按顺序进行具体的分析,看看这些改革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

首先是“官僚制度改革” 。简单地说,即北魏废除了此前一直沿用的鲜卑式官僚制度,全面采用中国式的官僚制度 。如前所述,北魏从建国之初便存在着一个称为“内朝”的组织 。与之类似的组织,也可见于中国历史上其他北方民族,其中蒙古、元代存在的称为“怯薛”的组织,与北魏的内朝及包括内朝各官员的称谓在内,都极为相似 。
也就是说,内朝是根植于鲜卑传统的一种非汉族的政治组织,北魏的政治由内朝和外朝(处于内朝以外,根据中国式律令制原则,执行各项政策的行政组织)共同运作 。
这样的双重结构在北魏建国后直到孝文帝时期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沿用,其原因可归结为北魏是非汉族所建立的政权,以及北魏由于自身急速扩大、疲于应对统治区内各地出现的状况,而未能对国家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
废除内朝的原因
孝文帝废除了具有这种背景的内朝 。在孝文帝断然推进改革的时候,经过建国以来的变迁,北魏内朝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当时内朝的成员中,已经有不少汉人担任文官职务,由于擅长文书处理的汉人官僚的大量进入,内朝逐渐丧失了这一组织被鲜卑等非汉民族占据的实质 。
另外,由于北魏控制下的领土急速扩张,王朝需要处理的事态日趋复杂且分布广阔,内朝机构逐渐膨胀 。原本由皇帝近侍构成的内朝,出现了很多带有各种具体职务的官职,这些官职的设置逐渐加强了对整套行政体系的监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