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李叔同和他的诗词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 弘一法师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 来时莫徘徊 。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 惟有别离多 。
弘一法师 , 俗名李叔同 , 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 , 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 , 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 , 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 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 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 , 在多个领域 , 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同时 , 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 , 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 , 如智永和怀素 , 尽管身披袈裟 , 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 , 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 , “狂来轻世界 , 醉里得真知” , 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
《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 , 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 , 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 , 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 , 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
《送别》分三段 , 第一段是“写景” ,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 , 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 , 是对第一段的重复 , 其实不然 , 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 , 犹如日落 , 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 , 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 , 用无所明指的象征 , 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 , 《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
我想了解弘一法师和他比较著名的诗词 , 看什么书比较好你好!!建议看那本护生画册 , 里面都是一弘大师非常著名的诗词更多弘一法师李叔同和他的诗词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有写他的书没有
是弘一法师写的还是丰子恺写的我给忘了!!反正里面有很多都是他的亲笔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送别
词:李叔同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 来时莫徘徊 。
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 惟有别离多 。
诗文简评:

【弘一法师李叔同和他的诗词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长亭外 , 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 地之角 , 知交半零落 , 一瓢浊酒尽余欢 , 今宵别梦寒 。”
《送别》 , 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 , 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 。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 ”友人分别时的情感 , 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 , 提倡移风易俗 , 宣传男女婚姻自主 。
作者:
李叔同 , 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 , 谱名文涛 , 幼名成蹊 , 学名广侯 , 字息霜 , 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 , 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