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春望 古诗《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 。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
句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 。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 。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 。“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 。“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浑欲”,简直要 。“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
评解
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来耐人寻味 。
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
其中的颈联,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参考资料: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6729
春望的全诗读音《春望》 chūn wàng
唐·杜甫táng·dù fǔ
国破山河在,guó pò shān hé zài ,
城春草木深.chéng chūn cǎo mù shēn.
感时花溅泪,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 ,
恨别鸟惊心.hèn bié niǎo jīng xīn.
烽火连三月,fēng huǒ lián sān yuè ,
家书抵万金.jiā shū dǐ wàn jīn.
白头搔更短,bái tóu sāo gèng duǎn,
浑欲不胜簪.hún yù bú shèng zān
春望 古诗的意思

  1.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
  2. 原文:
    《春望》
    (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