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春望 古诗《春望》( 三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
古诗春望的全文翻译《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
3、浑:简直 。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
古诗《春望》是什么类型诗古诗《春望》是五言律诗 。
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
原诗: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释义:

【诗词春望 古诗《春望》】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
诗词春望 古诗《春望》

扩展资料: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
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 。《春望》就是如此 。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 。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
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 。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
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 。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 。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言律诗
求古诗《春望》注音?国破山河在 guó pò shān hé zài城春草木深 chéng chūn cǎo mù chēn感时花溅泪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 恨别鸟惊心hèn bié niǎo jīng xīn烽火连三月fēng huǒ lián sān yuè 家书抵万金jiā shū dǐ wàn jīn白头搔更短bái tóu sāo gèng duǎn 浑欲不胜簪hún yù bú shèng zān